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波羅的海+北歐8國15天遊 第12天(下)--波蘭濱海三城之Gdańsk

10月1日,第十二天,今日行程是波蘭臨波羅地海的三小城,格丁尼亞Gdynia、索波特Sopot、格但斯克Gdańsk。這篇寫第三個城市格但斯克Gdańsk。
² Gdańsk
格但斯克Gdańsk就是以前教科書上看到的但澤Danzig,但澤是德語,Gdańsk是波蘭語。
格但斯克數百年來一直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一個重要的航運與貿易中心。現在和格丁尼亞、索波特組成的波蘭三聯市,成為波蘭第四大都會區。
因為地理位置的重要,是日耳曼族和斯拉夫族拉鋸的的兵家必爭之地,1792年至1919年間曾先後成為普魯士王國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請看附圖,就知道格但斯個和德國的關係有多密切,所以這裡的建築有日耳曼風,或說這裡的建築堅固有德國風,就不足為奇了!
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這裡爆發。193991日,納粹德國的軍艦炮擊但澤的波蘭基地,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正式開打。1945年戰爭結束,格但斯克劃回波蘭的領土,原有的主體居民——德意志人在戰爭中的死亡率達到25%,倖存下來的德意志居民被蘇聯紅軍驅逐到奧得河以西的德國剩餘領土,取代他們的新居民大部分都是從波蘭東部割讓給蘇聯的大片地區遷來的,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天主教徒。不過現在還常有德國遊客。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格但斯克的猶太人是活躍的商人對波羅地海經濟有重大影響,戰爭爆發猶太人逃亡、進集中營、被屠殺,戰後這裡已經沒有猶太族。
二次大戰後,格但斯克回到波蘭領土。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近代史上格但斯克舉世聞名的事件是團結工會Solidarność的發祥地。因為團結工會的奮鬥,波蘭於1989年脫離蘇聯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結束共產主義對其統治紛紛獨立,蘇聯政權瓦解。
我們首先參觀的就是紀念碑。
團結工聯 紀念碑
在格但斯克協議後,紀念1970年鎮壓中遇難造船廠勞工的紀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1216日揭幕。更加凝聚團結工會及波蘭人民的向心力。不過繼而1980~1989是爭取脫離共產黨統治的最辛苦的九年。這座著名的紀念碑由Jerzy Janiszewski所設計的。

蘇聯的瓦解第一槍就是波蘭的脫蘇。
當時格但斯克造船廠的弟兄們做了好多的犧牲,
紀念碑上一塊塊的浮雕記載的就是充滿血淚的勇氣故事。
紀念碑廣場有一堵牆牆上寫著:
pan da sice swojemu ludoei/pan da swojemu ludoei blogoseawienstwo你必賜力量給他的人民,你給你的人的祝福。出自
詩篇292811200964日大主教Sławoja Leszka Głódzia在格但斯克團結彌撒中講道引用的詩句。長牆上還貼了許多小碑、浮雕,紀念在這個爭自由爭獨立的過程犧牲生命的人。
大廣場醒目的鏽紅色鋼板外牆像船體的建築是歐洲團結中心Europejskie Centrum Solidarności w Gdańsku的總部。
生鏽的建築是受到地方歷史和人物的啟發,
所有的鋼板是格但斯克造船廠製作的。
建築師Wojciech Targowski
這樣的鋼材是非常珍貴的,耐氣候變遷的,
外表看來鏽但是是穩定的不會繼續產生變化。
所謂團結工聯„Solidarność、工人、領袖華勒沙都從格但斯克造船廠開始的!看到建築就想到這群人在爭取自由的道路遭遇的艱難和奮鬥!佩服!

格但斯克市中心
中午在格但斯克市中心火車Dworzec Główny對面的商圈用餐。
波蘭是大平原,格但斯克濱海,地勢較低甚至有溼地,但是火車總站後面卻有一座小丘。格但斯克早在1852年就有鐵路運行。這座所謂格但斯克文藝復興 的建築是1894年起造1900年落成營運,有通往華沙等五條路線。
四角柱的紅磚鐘樓頂端有四個角樓塔和一個大尖塔,綠色大尖塔搭在圓形屋頂上再加燈籠亭再加金屬柱、小金球、避雷針等,重重疊疊十分繁複,小尖塔也有小燈籠亭也十分吸引人。大廳立面階梯狀的山牆穩重而華麗,我真應該穿過地下道進入大廳,看看那四分之三圓的大玻璃窗會給大廳造成怎樣的透光效果?山牆頂上的金色雕塑看來像展翅的天鵝。我猜不是老鷹。
有趣的是這樣古色古香老的車站建築,東面有麥當勞,南邊小屋的屋頂卻畫著巨大KFC賣的是肯達基呢!車站前是有許多條電車通過,這裡是交通樞紐。
火車站西邊幾棟風格相似的建築也是總站的相關建築,起造於18931910年之間,在二戰時曾經是的醫療診所。現在是公共間改造,保留原樣,內裝又符合現代的要求,是出租給辦公室、餐廳使用的。
我們是在車站對面的商圈用餐的。
格但斯克老城Gdańsk – Stare Miasto

1308年之前,格但斯克在波蘭的波美拉尼亞公國下已經是一萬人口的繁榮城市,1308年條頓軍團佔領屠城之後再建設,人們說格但斯克老城是保留中世紀建築,可以推測條頓、日耳曼建築風格和日後文藝復興等風格的建築在老城裡都看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德俄交互轟炸之下,老城破損,但都以原貌重建。

老城區東邊Motlawa河是屏障
按此連結是
老城區風景簡介
 維基百科景點連結
我們的行走路線先沿河的左岸北上至起重機門在往城內,再從綠門出來。
牛門Brama Krowia→綠門Green Gate→Brama Chlebnicka→瑪利之門Brama Mariacka 起重機門Brama Żuraw
   
Ø    牛門Brama Krowia
我們從糧倉島,跨過架在Motlawa河上的窄橋,面對的一個城門叫做Brama Krowia,是一個14世紀建造的水門。可能這一區當時養牛,所以叫Brama Krowia

上圖左是站在橋上看左岸古城區,我們沿河岸北上。
上圖右是站在橋上看河的右岸,之前是倉庫,現已整修他用。
下圖是牛門Brama Krowia。說是哥德式的建築,你會說不高聳、不華麗、沒有垂直向上、也沒輕盈修長,但是尖拱的門和窗是哥德式建築的特徵。
這一段不是主景區,我們過橋繼續往北。
Ø  綠門Brama Zielona/Green Gate
        經過綠門,也先過門不入,行程最後由此門離開。不過我還是先介紹綠門。
綠門不綠啊!我們只看到綠門Brama Zielona有四個城門口,正面立面有三個階梯狀山牆(左下);從側面看也有階梯狀山牆(右上),山牆頂和基底兩側各站著守護神。從城裡往東看,看出城門建築還有南翼突出的建築(右下),以現在的話來說是與城門共構的。城門上有張著大口怒目的獅子,之上還有兩隻獅子擁著雙十字頂著王冠的市徽,這個徽章在別的建築也會見到。
這個位置早在 1357年就有個最早的水門,現在見到的樣子始建於1564 - 1568由雷尼爾設計。是所謂波蘭矯飾風格Manieryzm的作品。這種風格風行在1617世紀,在老城裡被標示為波蘭矯飾風格Manieryzm的作品有金門、大軍械庫、綠門。
波蘭前總統也是1983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華勒沙Lech Wałęsa曾租用綠門當辦公室,不過2015年已經移到歐洲團結中心。
1880~1939年綠門曾是Westprussian博物館[1] 。如今,這裡舉行各種會議和展覽。
綠門前的綠橋好寬大。建於1564由德克·丹尼爾斯設計。
綠橋跨在Motława支流的格但斯克河上,橋通往對岸的糧倉島。我們在這裡集結,欣賞河上的划船、海盜船遊河、遠方的大摩天輪,還有橋上演奏古典吉他的音樂家,甚至還在橋上玩和樂球。
綠門前堤邊好多小攤、地攤。賣豬油麵包的讓人好奇。
ØChlebnicka/Brama Chlebnicka  
這個Chlebnicka和牛門一樣是個古老的水門,14世紀下半葉動工,世紀初完工。門拱上有個雙十字架的市徽1945年被戰火摧毀,1959- 1961年依照原貌重建。從這個門進去會經過聖母瑪利亞大教堂,然後直衝華麗的軍械庫,但是我們沒走這個門。
這裡有三張照片來自維基百科,只有左下角是我拍攝的,我還不知道放在這個"門"是不是正確。
Ø 瑪利之門Brama Mariacka
綠門往北走,一個有雙塔的紅磚建築就是瑪莉之門Brama Mariacka,一棟晚期哥德式紅磚建築,1484年第一次出現在文獻上。這是瑪莉街通往河邊的門,是一座防禦塔,建築上有許多射擊孔。牆上有格但斯克和普魯士皇家紋章。
這張圖片來自維基百科,正中央左右兩個八角尖塔紅磚建築就是瑪利之門。在門的對岸才拍得出這樣的照片!
這像用積木排出來的建築,左右有兩個八角尖塔。如果用樂高積木來組合,不知能否顯現這種單純磚塊之美?聖瑪利亞大教堂就從這個瑪利之門進去,在瑪利街上。
左圖是團友李先生的攝影,看見側面的瑪利之門和南側的考古博物館。
中圖我只能仰角拍攝了,因為城門就靠近河邊,人行道不寬。
右圖:從城內拍攝瑪利之門,這條街遊客摩肩接踵。城門上有一塊金色的匾,是市徽。
Ø 考古博物館Muzeum Archeologiczne
考古博物館緊緊挨著瑪利之門的南側,有一座36米的高塔。遠遠望去還以為這座塔是瑪利之門的西塔,心想瑪利之門南北已經有了磚造八角尖塔怎麼西側還長出一個有綠色圓頂的塔?
這棟建築最特別的是紅磚牆面有白色的轉角石。在臨河的這一面有好多凸窗也都有白色轉角石,看起來十分花俏
而在瑪利街的這面的大樓入口處有一高台階,還用石板裝飾。上面雕刻代表天文、地理、醫學和自然的女神。
這棟建築建於1597年至1599年,是住宅和倉庫的組合,建物高30米,所以修長的樓梯也是特色,一個矯飾風格的階梯狀山牆和36米的高圓頂塔。
這座建築叫做博物學家的房子Główny Gmach MAG - Dom Przyrodników,是因為早在1846年就是格但斯克研究會的所在地,而這個協會創立的更早,是1743年由一位博物專長的市長Daniel Gralath 創立的。建築裡有會議室、研究實驗室、博物館和有二萬冊館藏的圖書館和科學家的畫像,1866年塔頂還裝設了天文台。這麼就理解臨河的牆上怎麼會掛了一個科學家的浮雕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轟炸後只留下前壁和塔,1956-1961年以原樣復建。現在自然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的常設展「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的史前史」、「尼羅河流域的考古研究」等

Ø 起重機門  Brama Żuraw
起重機是醒目的建築,一踏上糧倉島往古城的橋往北一看,一定會看到。就在瑪利之門往北走。
一個龐大的建築體:暗紅磚圓柱戴著橙紅圓錐屋頂,還伴著突出的黑色幾何建築,這就是起重機Żuraw.也是現在的海事博物館 Oddział Narodowego Muzeum Morskiego
右上圖全景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在我們行走的路線只看見左上圖,一個塔和黑色的突出。
這座起重機是現今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港口起重機,建於1442~1444年。兩棟戴著帽子的紅磚圓桶建築中間架著一個大黑木造結構。1945年俄軍攻城放火燒毀木造結構,之後重建。
大家都知道起重機是槓桿原理滑輪的運用,而這兩對滑輪是直徑六米的大輪子。操作者用腳踩動,能將四噸的貨物拉到11米的高度。一噸的貨物拉到27米的高度,當時主要的貨物是啤酒
左圖來自維基百科,從城內往東看的起重機門。
我拍攝的只有仰角局部(中)和門洞裡的鐵鍊不知有何用途

Ø  逛瑪利街
我們從起重機門進城,立刻左轉往南走小街看見有白色轉角石的[博物學家的房子],這就到到瑪利之門了,然後右轉往西逛瑪利街。
馬利街大多是餐廳、商店,地下室也是營業的。
我猜古時候有錢人的房子走幾階才到門口有尊貴感,所以一樓抬高了。地下室有一半在的面之上,有窗,所以採光也不錯。各家台階的柱子、扶手、轉角都是浮雕裝飾,而且排水管的「水龍頭」的造型各有特色。
最琳瑯滿目的商品是琥珀,琥珀價格懸殊、真假莫辨,咱們看看、逛逛就好!

Ø 聖母瑪利亞升天教堂 (Bazylika Mariacka: Podkramarksa 5,)
這座長105米、寬66米、高30米的巨大厚重哥德式紅磚教堂的,是歐洲最大的磚造建築。從google地圖鳥瞰,就是個大十字架的形狀,裡面有三十多個禮拜堂,戰爭時可以容納2萬人的避難所。
左下&右下照片來自教堂官方網頁
早在1243年這個地點是王子斯瓦托普盧克二世建造的木製小教堂,供奉的也是聖母瑪莉亞。現在這座起建於 1343年,整個建設持續了 160 年。
教堂的塔樓和其他教堂不同,高80米長方體沒有尖塔,中間一個十字架,像是一個堡壘,抬頭仰望不見其頂。可以購票上去眺望格但斯克周邊的景色。粗壯的教堂雖然有幾個綠色秀氣的尖塔,但是遠望教堂還是令人敬畏!
左上、左下來自網路教堂的正廳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徹底被毀, 戰後重建。
右下是教堂廣場上的一尊小石像,悲戚的臉,看來歷史悠久。
看見教堂的磚塊好黑,那是德軍戰敗撤退前的特意焚燒留下的戰爭印記,有些是從瓦礫中撿起來重建,較淺的顏色是新製的磚。
看教堂的網頁的說明1717年教堂的珍藏繪畫、1842年哥德式祭壇、主祭壇聖母雕像等都在外族統治者進入後,不得不被迫賣出,這樣的悲痛記憶一直是教堂的遺憾。
這個google地圖的連結可以環視教堂的內部。
    Ø一座漂亮的房子是大軍械庫Wielka Zbrojownia
大軍械庫Wielka Zbrojownia,也被稱為阿森納arsenałem,是格但斯克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中最宏偉的、世俗的、矯飾風格建築之一。
這幅是團友李文芳先生拍攝的的作品,
大軍械庫Wielka Zbrojownia左右兩個八角形綠屋頂的角樓城堡,白色角石、花俏的立面,鍍金的裝飾,有獅子、斧頭、劍、長槍、盾上的徽章、頭盔等等,都覺得可能是貴族的住宅,但卻是1602~1605起造的兵工廠、軍械庫。
山牆像五個皇冠,皇冠頂上各站著一名戰士。五個排水管是五個長著翅膀張開嘴巴的龍。我不知道站在中間一手執金色長矛,一手拿著凶狠圖案盾牌的女神是誰?團友說導遊介紹是戰神阿波羅!
回家以[希臘羅馬神話 戰神]搜尋,找到眾神表列,閱讀之後覺得這個應該是雅典娜女神
閱讀希臘羅馬神話的眾神表列,認為是雅典娜的理由是:1.雅典娜是女生,阿波羅是男生。她的形象敘述是:頭戴頭盔、金髮,左手持盾,右手持尖頭矛,胸口佩戴稱為Αγίς.的胸甲。
2.雅典娜代表智慧、戰爭、戰略、戰鬥、手工業和理由的女神。所以放在大軍庫門前有道理雖然有的資料稱雅典娜為[女戰神]!但是我喜歡解說雅典娜是戰爭策略的女神,她不喜歡沒有目的的戰鬥(戰神阿瑞斯就是兇狠好鬥),並傾向於使用智慧解決困境。雅典娜女神只對合理的、正義的事才使用戰鬥來解決衝突。 她鼓勵每個人使用直觀的智慧,而不是憤怒或暴力。3.雅典娜的盾牌有凶狠的圖像!是裝飾有美杜莎的頭顱的埃癸斯神盾。這個雕像盾牌上的臉有金色捲捲的頭髮,莫非就是美杜莎頭上的蛇?
4.
雅典娜的象徵物是橄欖樹和貓頭鷹,雕塑的拱框上緣有橄欖枝葉!

5.阿波羅沒被稱過戰神。被稱戰神的一是希臘神話裡的阿瑞斯一個是沒鬍子的裸體肌肉男!一是羅馬神話裡的爾斯
穿著盔甲的大鬍子! 他們倆位都沒有好名聲!不配站在軍械庫前。
6.以[雅典娜 女神]搜尋圖片,會找到相同元素的造型。
大軍械庫的建築師和金門、酷刑室、考古博物館、舊市政廳是同一個建築師 Antoniego van Obberghena.!這個格但斯克老城區簡直是他的作品展示區喔!
從地圖鳥瞰,軍械庫是四棟連結的房子 ,房子很長。因此每一層樓的面積很大!右下圖來自維基百科,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破損的模樣。
但是在1947年至1965重建 2000- 2005年又裝修讓外觀恢復原來金碧輝煌 目前較高的樓層是美術學院。二三樓是軍事博物館,展出有關十七世紀的軍事設施、服裝等。一樓是商場,

我從google地圖搜尋的街景服務,看到令人訝異的一面,西側的立面完全和東側立面不同,是原來就如此還是還沒粉刷鍍金?這一次我們的導遊路線只看到東側,其實走到金門外時已經相距軍械庫的西側不遠,沒走過去親眼瞧瞧,實在遺憾。古時候軍械的出入口是西面煤炭市場樸素的這面?還是城裡道路狹小金碧輝煌的東面?
Ø 金門Złota Brama

金門在老城西邊入口,門上有8尊雕像代表八個寓意,這是1848年雕塑的複製品。我的剪輯都是由左而右,不知道文字所表示的圖像是否如此?我覺得女神和文字不管左看右看都不太符合。
朝著城裡的是市民的願望:
Pokój和平、Wolność自由、Szczęście幸福、Sława名望
向著城外的是市民的道德:
Zgoda同意、Sprawiedliwość正義Pobożność孝順、Rozwaga代價
城門有兩層,每面每層各有四根柯林斯柱,柱頭都鑲著金邊。
兩邊門楣上都寫了一行文字,城外的這邊寫著:
寫的是詩篇122,翻譯成英文是     "Let thrive, those who you love. Peace be within thy walls, and prosperity within thy palaces! ",中文的翻譯是“讓茁壯成長,你們所愛的人,和平在你們的殿內,在你們宮殿內的繁榮!”,這很符合對一個城市的祝福!
城內的這邊寫著拉丁文: "Concordia res publicæ parvæ crescunt - discordia magnæ concidunt",從google的翻譯,我沒查出意思。
城門通道裡掛了許多照片,是格但斯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火破壞斷垣殘壁的照片,令人不勝唏噓;但也升起對波蘭人民重建城市的戰敬意。
金門的建築師和軍械庫、酷刑室、考古博物館、舊市政廳是同一個建築師 Antoniego van Obberghena.

Ø  監獄塔Wieża Więzienna和酷刑室.
金門往西,一個高壯的建築叫監獄塔Wieża Więzienna。因為和金門的距離很近,只能仰望,很有壓迫感。監獄塔是14世紀的建築,重建於1594年。是中世紀長街的西邊的前門。古代處決犯人也在塔的前面。高塔的塔頂在14世紀後經過幾次的重建,形式略有改變。
從金門往西望出去的高塔:監獄塔Wieża Więzienna
酷刑室
興建於14世紀初,四個立面都是階梯狀山牆,東側有個拱門;和監獄塔以高牆連結起來,這就形成了中世紀的要塞。
酷刑室朝西的一面。圖左牆上標示現在是琥珀博物館
酷刑室於2006年起成為琥珀博物館。展示許多珍奇的琥珀,尤其展示「蟲珀」這能引起民眾對博物研究的好奇。蟲珀指的是包裹著遠古昆蟲、樹葉或者其他生命體的琥珀。看過<侏儸紀公園>電影的人應該知道琥珀裡的一隻蚊子竟然讓恐龍復生。琥珀裡有植物、昆蟲已經很珍貴了,格但斯克琥珀博物館的琥珀裡還有一個是黏住一隻蜥蜴呢

Ø   高門Brama Wyżynna
監獄塔再往西是高門Brama Wyżynna,落成於1575文藝復興時期的城門。
上圖是朝東,向城內的一面;
下圖是朝西,向城外的一面。


看到三個城門口,大門和小門的比例懸殊,怎麼就想起春秋時代<晏子使楚 >的故事,這三個洞口是不是也分貴族和平民啊?查了資料才知道大門是車輛通行,小門是行人通行。這個建築很厚,屋頂是整個扁平覆蓋有四坡屋頂邊緣有獅子四個雕塑。
高門的西邊有一座橋跨在護城河上,不過1895年拆了橋填平了護城河。這個門就是所謂國王大道/御路/皇家大道Droga Królewska的西邊的起點了!<<閱讀建築的72個方式>>書上說教堂正門朝西,看來這個城的主城門也朝西。
上列是朝東,朝城內的一面;下列是朝西,朝城外的一面。
導遊要我們特別注意高門門楣上的的三個凸紋章,中間
共和國,右邊是格但斯克,左邊皇家普魯士。我想他說的是指朝城外的一面。

在高門和琥珀博物館之間的廣場的南側,一棟華麗的下半部沙岩雕刻鍍金上半部磚造的建築是1902年落成由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揭幕的銀行,目前是波蘭國家銀行

如果古人從波蘭平原到海邊的格但斯克,是由西邊的正門進來吧!跨過重河,進高門→酷刑室(琥珀博物館監獄塔 金門→皇家之路市政廳及廣場→→綠門

Ø 長街.皇家之路
皇家大道,現在在旅遊書上稱長街,兩側的建築都是貴族、富人的住宅,雖然現在大多是商店,有整齊的街面、各有特色的立面,好像童話世界。

Ø 市政廳
市政廳Ratusz Głównego Miasta 的鐘琴高塔83.45米是老城的地標,整個建築座落在皇家大道的中心,有大廣場和噴泉。市政廳是文藝復興哥德式建築。
原來格但斯克有一個市政廳,隨著城市的發展覺得市政廳太小了,所以1346年選這個地點開始施工。工程並不順利,期間都是城市又擴大了,功能又增加了,藍圖也改變了,又經歷戰爭,1556103日還有一場大火災,清除火災的破壞又花了一些年,1559年開始修復一直到1561923日在塔頂裝設了代表波蘭國王齊格蒙特·奧古斯特[12]  的鍍金雕像,建築才算落成。 同年,他們安裝了14的鐘琴時演 定奏美妙的音樂。

格但斯克日益富有,因此市政廳內部裝潢日益輝煌,是十六、十七世紀許多藝術家的心血作品。整座建築就是藝術品。
照片來自網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壞嚴重,而且1945年三月戰爭大火燒毀了尖頂和木造天花板,牆壁也遭子彈和炸彈毀壞,簡直像廢墟一樣。
1946年開始復建,這是特別困難的專案,被認為是波蘭戰後保護古蹟的傑出成就。
197042日重新開幕作為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展出舊格但斯克的照片、二戰時期這個城市所收破壞的展品。雖然在二戰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是這裡現在已經恢復了1617世紀,也就是波蘭第二王國統治時代的原貌。
2000年在鐘塔裝置了宏偉的37排鐘,特別嵌入下一段影片,可以欣賞到鐘琴的美妙音樂。夏日遊客可以購票登塔在50公尺高處的觀景台欣賞格但斯克的風景。



Ø 市政廳廣場,海神噴泉

市政廳廣場十分寬大,從上左圖節自網路美麗的夜景圖,就能看出海神像噴泉和那白色建築到處鑲金的阿特斯法院Dwór Artusa就在市政廳的旁邊。海神噴泉Fontanna Neptuna建於1663年,當時的市長訪問義大利後,決定採用海神尼普頓雕像裝點城市。手拿三叉戟,肌肉虯結的海神是充滿男性美的雕像!
噴泉後面的白色建築,三個大哥德式窗子以方格子裝飾,是阿特斯法院Dwór Artusa或翻譯成亞瑟的院子,歷史背景和條頓軍團、圓桌武士等有關。修建於中世紀1348~1350年間,是格但斯克著名的觀光景點,也是格但斯克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之一。

Ø 長街上玩泡泡
在台北,幾個大公園都有賣肥皂泡的攤販,是一個小圈圈用嘴巴吹的,或是一把槍狀的,連環發射的。孩子看見肥皂泡在陽光下發出七彩的光冉冉上升,無不雀躍追逐。
這裡也有玩肥皂泡的攤子,也賣道具。兩根木棍串起幾個大小不一的繩圈,抖動抖動隨風飛出大小不一的大泡泡。
抖動要有點技術,小孩需要協助。肥皂泡的配方才是成功的關鍵。看各種顏色的繩圈也是美麗的編織。

Ø 糧倉島摩天輪與殘壁
由西向東走完長街就到綠門。綠門外就是格但斯河(Motława)的支流,對岸是糧倉島 Wyspą Spichrzów  
我們看見對岸的糧倉島有許多商店,許多在整修中,還有一個與老城風格不協調的摩天輪,特別的是在島北端有三棟故意不修復的殘垣斷壁,讓人們記住戰爭的傷害!

糧倉島被Motława河包圍。從老城有兩座橋連接,一是南邊的牛門,一是中間的綠門。
十三世紀起,這是工業區與眾多的糧倉。資料顯示在十六世紀,超過300座的糧倉在島上。
1945島它幾乎完全被入侵的紅軍鎮被毀。只留下奶罐子門Brama Stągiewna
過了綠橋,兩旁是餐廳,在糧倉島東邊河道旁,那個圓滾滾建築因為很像當時的牛奶罐因此命名牛奶罐子門Brama Stągiewna。不過現在看不見門,只留這個高12米的防禦工事,屋頂很有趣。

格但斯克舊城比起三小國的塔林、里加、維爾紐斯的老城精彩多了!
格但斯克在二次大戰結束時破患嚴重,推薦這個網頁,因為攝影者以同一角度拍攝老城修復前後的模樣,有很好的對比。看復舊如舊真是讚歎!令人敬佩的波蘭人民!


我們坐了兩小時車程當晚住在彼得哥什BydgoszczMercure Hotel旅館。彼得哥什就下篇遊記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