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好長的彎吸管呀!鹮 Ibis

2016-04-14 蔡玲拍攝於美國加州Irvine的Peters Canyon Wash20160413晨在聖第亞哥河(San Diego Creek)的支流Peters Canyon Wash,第一次與這黑銅色的鳥見面。
好長且向下彎曲的嘴呀!







2016-06-14 蔡玲拍攝於美國加州Irvine的Peters Canyon Wash

灰白的長嘴,臉部從眼睛到喙的邊緣相對是淡色的,眼睛周圍還有紅色一圈,頭、頸、胸披掛著豬肝色暗紅的有金屬光澤的羽毛。
Birds of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網找到牠的名字,叫做White-faced Ibis, 

我見到的這一隻,和圖鑑上的第二隻幾乎就是一樣的,而第一年冬季的未成年鳥,全身是灰黑的,臉部的斑塊也不明顯。
他的體積與右邊近景背立的黑頸高腳鷸相較,大多了,可以看出與小白鷺體積相當。
查了一下資料,White-faced Ibis/白面
高45~56cm,體重450~525g;而Snowy Egret/小白鷺高56~66cm,體重370g。



從康乃爾鳥類實驗室的網頁看出他有一門親戚叫做Glossy Ibis,只有在臉部和腿部的色彩有極小的差異。Glossy Ibis的中文翻譯叫做,在台灣偶爾會見到牠的蹤跡,因為迷路了。

whit-faced Ibis翻譯成白面,在美國加州全年都能見到牠的蹤跡。
左:白面鹮,分布在美國中部以南以及南美洲。算是美洲常見鳥。
右:朱
鹮,分布在美東極少數地區,不過是歐亞非常見鳥
,這種鳥,屬於朱鷺亞科,中國大陸已經定義為鹮,教育部電子字典查不到。
朱鷺/朱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最有名的是代表日本皇室的朱鷺/朱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曾經是俄羅斯、中國的常見鳥。1981年的調查全中國只剩七隻,瀕臨絕種。目前是受保護和復育成功並野放的動物。他的體積有56~78.5cm,比白面鹮大。

埃及聖鹮(Sacreed Ibis/Threskornis aethiopicus)
還有一種在台灣,曾經名噪一時叫做埃及聖鹮(Sacreed Ibis/Threskornis aethiopicus),原來是迷鳥,後來在台灣西海岸常見牠蹤跡。埃及聖鹮黑頭、黑頸、白羽,體積較大,已經列為危及本地生態的外來種鳥。也有人為他平反,因為牠會一口一個福壽螺,為農田除害。他的體積長度有67cm,比白面鹮大。


鹮,他們共同的特徵就是長而彎曲的嘴!居住在沼澤、濕地、水邊,以昆蟲、螺為食。
我很高興自己恰巧拍攝到白面鹮/white-faced Ibis牠起飛的一剎那。翼展很寬啊!

2016-04-14 蔡玲拍攝於美國Irvine的Peters Canyon Wash


2016-04-14 蔡玲拍攝於美國Irvine的Peters Canyon Wash

16日迎著晨曦,波光粼粼的水面,白面歪著頭看我,顯現臉部明顯的白圈。

2016-04-16 蔡玲拍攝於美國加州Irvine的Peters Canyon Wash

以下這段影片是2016-04-14白面鹮在淺水中覓食的身影

  以下是2016-04-16聖第亞哥河(San Diego Creek)的支流Peters Canyon Wash,一群White-faced Ibis來覓食。


以下是迎著晨曦,風勢強烈的水面,一隻White-faced Ibis。牠沒有移動,是水的飄動。


  • 參考資料:



*  White-faced Ibis, /Birds of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White-faced Ibis/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whit-faced Ibis/WikipediaGlossy Ibis/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評論》從鹮這個鳥名聊起今來篇  

海莊





2016年4月16日 星期六

秀氣的黑頸高蹺Black-necked Stilt

20160413晨帶著相機走聖第亞哥河(San Diego Creek)的支流Peters Canyon Wash,追蹤大黑鳥的同時,在沙洲上見到秀氣的黑白鳥,想不出大自然會將黑白這樣搭配!
查到牠的芳名叫做Black-necked Stilt,
飛翔的英姿來自維基百科
此鳥體積比小白鷺小,粉紅長腿,黑色的喙尖長而不彎曲。雪白的臉頰、下巴和腹部,而頭頂、下眼瞼之上、脖子背面、背部都是黑的,最吸引人的是眼睛上有個白斑像是寬寬的白眉毛;從背後看來,是黑的,兩翅的末端交叉像個小剪刀,只有下脖子兩邊露出白色邊緣。從倒影看來臉、頸、腹都是白色的。
在淺淺的水中低頭覓食,長尖嘴和水中倒影連結,構成美麗的畫面。
Birds of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網找到牠的名字,叫做Black-necked Stilt,谷歌翻譯為黑頸高蹺。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的All about Birdsts查到Black-necked Stilt北美洲溼地常見鳥。長腿與身體的比例是鳥類第二,身長35–39 cm,展翼71 cm,重量136–220 g
繁殖季節,每次生1~5個蛋,雄雌鳥會輪流孵蛋照顧,幼鳥的型態和成鳥不同,是灰棕色有斑點的保護色。
 從我拍攝的影片,可以看到黑頸高蹺與小白鷺體積的差別。牠邊走邊迅速捕捉獵物,脖子一伸一縮的模樣好可愛!
北美鳥指南,指出父母鳥輪流孵化幼雛,25天孵化完成,孵出後父母鳥同時照顧,自己會行走覓食,四~五週齡能飛。根據地圖,黑頸長腳鷸在美國內陸孵化,是侯鳥,在加州卻一年四季都能見著。
請一定要連結 Bird Academy有專業的介紹和影片,看北美洲群鳥聚集覓食起飛的壯觀場面。
Black-necked Stilt字在維基百科網頁看到有親戚,叫做Black-winged Stilt,翻譯成黑翅長腳鷸。黑翅長腳鷸也出現在台江國家公園網頁,網頁稱牠為高蹺鴴ㄏㄥˊ,別名是黑翅長腳鷸 Black-winged Stilt、 Himantopus himantopus。這種鳥和本次主角黑頸高蹺的差別在頭黑不黑。因為黑翅長腳鷸 ,冬季是全白的頭,翅膀是黑的。夏日雄鳥會黑頭,而頸部的黑和背部的黑不相連這是親戚的差別。Black-winged Stilt/黑翅長腳鷸在歐亞洲都有,台灣是越冬的地點。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是查不到Black-winged Stilt,因為這不是新大陸的鳥類。
上列是台灣看得到的黑翅長腳鷸,下列是北美的黑頸高蹺。
黑頸高蹺的成鳥與幼鳥羽毛顏色不同,看!長腿從膝蓋彎折。
到底台灣有沒有黑頸高蹺?我以台灣 黑頸高蹺關鍵字搜尋,找到的一篇好文章,對Black-necked Stilt有生動的照片和描述。版主說:美洲的黑頸高蹺Black-necked-Stilt 頭羽翅是黑色,眼後有一白斑,是高蹺鴴的特有亞種Subspecies,而台灣的高蹺鴴是黑翅高蹺鴴Black-winged-stilt。作者觀察拍攝了許多美麗的照片,還有難得的機緣才見著、拍著的交配鏡頭。作者指出台灣布袋、鹽田到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年12~4月是黑翅高蹺鴴集結的季節。作者還指出其他網頁沒有提到的,就是黑頸高蹺有吸引入侵者的注意,然後啼叫飛行以嚇走入侵者的特性,有照片為證。這個網頁圖片無法
複製、下載,僅以PrtSc存下轉載,特此感謝。作者以42倍光學變焦的傻瓜相機在散步隻魚觀察而拍下這麼多生動的照片,讓我見賢思齊。
黑頸高蹺以折翅 叫聲 突然起飛嚇唬入侵者
黑頸高蹺Black-necked Stilt黑白分明、長腳長喙,形態優美,輸入Black-necked Stilt可以找到好多照片,我想手中有相機的人一見到牠無不見獵心喜吧!如同見到身上黑白分明的熊貓一般。
依照台灣對
Stilt鳥類的翻譯,應該叫牠黑頸長腳鷸,黑頸高腳鴴
2016-04-13攝於聖第亞哥河(San Diego Creek)的支流Peters Canyon Wash

  • 參考資料

高蹺鴴 文字 /台江國家公園
高蹺鴴 雄雌鳥 /台江國家公園
美麗一瞬間:高蹺鴴(長腳鷸)/阿壽
Black-necked Stilt/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Black-Necked-Stilt/Wikipedia
黑頸高腳鴴及雙領鴴/我和柴油的窩


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比烏鴉大的黑鳥,紅頭,白喙

20160413今晨帶著相機走聖第亞哥河(San Diego Creek)的支流Peters Canyon Wash,為的是拍攝一隻黑鳥。
三星期前有一次沿著Peters Canyon Wash旁的自行車道晨走時,看見幾隻黑鳥飛過頭頂不遠處降落沙洲。拿出手機拉到最近,也只是一團黑所以沒有拍照。
大黑鳥,是烏鴉嗎?
體積:看起來比烏鴉大。
姿態:他們在沙洲上的樣子好像是[蹲坐],身體比較蓬鬆像隻笨重的母雞,烏鴉的姿態就結實,而且烏鴉好像都站立,站得挺挺的,不管在樹梢或屋頂。
:我覺得頭的比例比烏鴉小,最可疑的是老花眼隱約看見有個暗紅的頭或嘴或眼,還有一點白。
飛翔:飛得比烏鴉低,又和烏鴉一樣會順著氣流盤旋,展開的翅膀寬度好像比烏鴉寬,兩翼的長度比烏鴉長,這樣的描述只能說我感覺他比烏鴉大。盤旋的時候,看見兩翼末端的飛羽如[手指]般的張開且微微翹起,烏鴉飛翔時也看得到羽翼末端張開的手指狀的飛羽,好像比較平、比較短。
叫聲:沒聽見叫聲,烏鴉是經常響亮的[!!]叫著。
連下三天雨Peters Canyon Wash的水量增加,沙洲上迅速長出許多植物
今天河面沙洲綠多了,連日的雨,讓水流量、水的面積增加、沙洲長了許多植物。第一回合沒見到我的目標大黑鳥,倒是見到野鴨媽媽帶著一群小寶寶戲水、幾隻小白鷺冷靜佇立等候獵物、美麗的黑頸長腳鷸來回低頭覓食。還有捕捉到紅翅黑鸝展翅飛走時亮出耀眼的夕陽紅翅膀斑塊,這些鳥和大黑鳥比起來都小多了,大黑鳥的體積看來比母野鴨媽媽大。
從Barranca Pkwy橋出發過了Wanner Ave橋孔走到一個腳踏車道封閉處約1000步,第一回合沒發現,在回程順手拍了步道旁社區屋頂正在理毛的[肥烏鴉]。
第三回合看見他們,在堤防上,一隻在沙洲裡,果然有個紅頭、白喙!!
我拍到的大黑鳥:Turkey Vulture
牠們的身體果然蓬鬆,站立著的感覺好像蹲著,肩寬大看起來像聳著肩的樣子。頭覆蓋著一層暗紅色肉質物,像個面具,露出小眼,白色的角質喙看來不像猛禽老鷹的喙有倒鉤狀的那麼尖銳,腳有勾狀利爪。不討喜的臉啊!
回家以"Black birds than large crow, red head, white beak"搜尋立刻在Corrnell大學的康乃爾鳥類實驗室網頁找到答案,叫做Turkey Vulture。
Turkey Vulturegoogle翻譯為土耳其禿鷹。以此中文譯名在維基百科找到的叫做紅頭美洲鷲,又叫火雞禿鷹,是啊火雞也叫做turkey,紅紅的臉哪一部分像火雞?
延伸搜尋在加州美洲鷲科有三種生物:黑美洲鷲 - Coragyps atratus (w:Black Vulture) 紅頭美洲鷲 - Cathartes aura (w:Turkey Vulture)、和瀕臨絕種的加州兀鷲 -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w:California Condor) 。這三種生物照片比一比,我喜歡他們叫做""的翻譯名稱。
因為一想起禿鷹,聯想起那張世界最有名的二十張照片隻一,1994
《飢餓的蘇丹》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獲選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飢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of Sudan)。那隻蹲著聳著肩等著吃瀕死孩童的禿鷹是隻更大的鳥,有個羽毛稀少皮膚皺皺的長脖子。非洲的這種禿鷹和西藏鳥葬的禿鷹比較像。而今日在河邊所見的Turkey Vulture體積比母雞大些,脖子不長,脖子上有羽毛,臉和頭頂是紅色的肉質覆蓋,好像戴著面具露出眼睛、鼻孔,伸出鈍三角形象牙色的喙。
上圖烏鴉,攝於20140702,
下圖紅頭美洲鷲,攝於2016-04-13
請比較立姿與輪廓
Turkey Vulture是吃腐肉的鳥類,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我發現的環境河的東邊是住宅區,河的西邊一邊是水泥工廠,附近沒有餐廳、垃圾場,不知僅以這條小溪流、沙洲和附近的一塊荒草漫漫的建地裡的生物足以養活他們嗎?不過他們有靈敏的嗅覺,空中盤旋時可以聞到腐肉的味道,也許河邊只是他們休憩、聊天的地方。2015德國警方訓練一只五歲的Turkey Vulture,在荒野尋找失蹤人士的屍體哩!

照片比對看出更區分得出烏鴉與Turkey Vulture
Turkey Vulture分布的範圍很廣從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南美洲阿根廷南端。Turkey Vulture是侯鳥,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的鳥冬季時會遷徙至墨西哥或中美洲。資料上說幾乎處處能見到牠,沙漠、森林、沼澤、沿海,有垃圾、有腐食就成了,而且幾乎沒有天敵。有一種即將瀕臨絕種的加州兀鷲 - Gymnogyps californianus (w:California Condor) 也有紅色的頭、食腐肉,但加州兀鷲住在高山、懸崖邊洞穴,視力良好嗅覺不良,展翼十英呎,是最大型的鳥,但是因為鉛污染而瀕臨絕種。
做功課比較一下這三種鳥。
看身形
由左而右Black Vulture黑美洲鷲、 Turkey Vulture紅頭美洲鷲/土耳其禿鷹、California Condor(加州兀鷲),從照片能看出身形,但看不出大小,不過可以看出身體的比例和羽毛的顏色。
黑美洲鷲全身羽毛是黑的,灰黑色的頭和喙。身長60~68cm,展翼137~150cm,體重1.6~2.2公斤。
紅頭美洲鷲/土耳其禿鷹,頭是粉紅的,身體黑色,白喙,翅膀羽毛是黑金褐色。身長64~81cm,展翼170~178cm,體重2公斤。
加州兀鷲,頭是淺橘紅,白喙,翅膀下有白斑。因為是瀕臨絕種受保護監控的動物,所以身上有編號。身長117~134cm,展翼277cm,體重7~9.9公斤,是北美洲最大的鳥類。
看以下頭部特寫:
他們脖子上都有羽毛,和非洲禿鷹、亞洲禿鷹長且無毛的脖子不同。
最右圖的加州兀鷲頭部的細長羽像是人類冬天連頭外套的裝飾羽毛,牠的喙也特別的尖銳。相對之下Turkey Vulture的喙鈍多了,沒有彎鉤。
因為是食腐肉的鳥類,頭沒有羽毛,埋頭到腐肉中時,比較衛生不易受感染。
看飛行的姿態

仰望美洲黑鷲和紅頭美洲鷲都是黑色的,加州兀鷲兩翼有明顯的白斑
資料上都特別強調Turkey Vulture紅頭美洲鷲/土耳其禿鷹飛行是雙翼像V翹起,兩翼末端像張開的手指。但從檢索來的相片看來,這三種屬於美洲鷲科的鳥飛行羽都很明顯呀!
資料上說Turkey Vulture紅頭美洲鷲/土耳其禿鷹是將將反芻之後帶有黏液的肉餵食雛鳥。而且當有外敵要來偷蛋或侵犯雛鳥食,牠們會把吃下去的腐肉吐出來,甚至噴在對方的眼睛上,讓他們因臭不敢當而逃走。又說牠們的糞便太酸對植物或植被有害,那麼我看見Turkey Vulture停在社區房子屋頂上,會不會損害人造塑膠屋瓦的壽命?
恰巧拍攝到Turkey Vulture展開雙翼的鏡頭,資料上說那是在潮溼的天氣十能烘乾雙翼、暖身及消毒。去年見到的鸕鶿也有這樣的行為。
2016-04-16,06:30 捕捉到從頭上飛過的Turkey Vulture
因為距離遠,加上握相機的手抖,拍的照片不是很清晰,因此想進一步了解時引用了康乃爾大學鳥類實驗室的照片來做說明與比較。特此感謝。
如果想知道受保育的加州兀鷲California Condor 孵育幼鳥的鏡頭可以點及連結
參考資料:

Turkey Vultures/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Black Vulture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California Condors/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紅頭美洲鷲/維基百科
紅頭美洲鷲公路上的清道夫/人間福報
禿鷹/google圖片搜尋

請分享我拍到的兩隻Turkey Vulture

20160416早安Turkey Vultures
早晨六點多,老地方河邊想再次見到老朋友。
當牠飛過頭頂時從飛行的姿態已經判定是Turkey Vultures,當牠降落屋頂時,真高興自己對了。
看牠迎著晨曦理毛,有時從羽毛濃密的脖子上探出紅紅的小禿頭,昂首四邊環顧一下,身體羽毛好蓬鬆,真的有黑褐金色呢!

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

搶救黏土

20160412搶救黏土
前年小希非常愛玩黏土,每天還要看黏土頻道怎樣幫芭比娃娃穿著黏土裝。昨天是本年度第一次邀我一起玩黏土。
發現好些黏土是分裂狀態,揉不起來,還有的像汽車輪胎的那種彈性,甚至有的有硬塊。最牛的是有兩塊像彈珠一樣硬,這也難怪,是不同品牌的,盒蓋蓋不緊。
奶奶進行搶救計畫。

把廚房紙巾裁成四分之一張,沾濕,把黏土包起來,放進瓶子裡蓋緊。四~六小時(隔夜亦可)開始處理。(廚房紙巾遇濕不會破,衛生紙遇濕爛掉)
先準備塑膠袋,(試過保鮮膜不行,會破掉)裁成B5尺寸,若用台灣的半斤塑膠袋,大小剛好。
把濕的黏土蓋起來,反覆摺疊揉,就像揉蔥油餅麵團一樣。
有硬塊的部分,還要特別用力壓碎捏碎,和外表潮濕的部份好好的混合。
最後用雙手搓圓,手的溫度會將那太潮濕的烘乾,外表不黏手了,就大功告成。
每換一個顏色前要將塑膠袋擦乾淨,也要洗手,否則前一個顏色就污染這個顏色了!
這麼好玩的事小希當然幫忙,我問怎麼站起來了?他說:[站起來力氣大!]
不一會我又問怎麼腳也來了?他說:[這塊不乖,要用很大的力氣來壓,腳的力氣大!]
好了!除了那兩塊硬的像彈珠一樣的還包著濕紙巾,其他的都好了。小希說:[像新的一樣柔軟!謝謝奶奶!]

整個過程想起在將近48年前,女師專的工藝教室,龐春第老師要我們練土!那時好像沒有練土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