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嶺南印象園

20150311下午從黃埔軍校舊址到嶺南印象園參觀。
嶺南印象園在黃埔軍校舊址長洲島的西方小谷圍島的南側,緊鄰廣州大學城。
這是個仿古建築的遊樂園,設計了村莊民居、 池塘、 祠堂 、商店區,嶺南鑊耳屋、窄門騎樓的建築形式,各種嶺南民間行業 商店的集合,舞獅、皮影、提線偶、戲曲等遊藝項目的演出。門票60元,老人憑證30元。

 

當天非假日,遊人不多顯得冷清,所謂特色小吃大多沒開張,定目表演時間已過,看了一個20分鐘的皮影戲中山狼,20分鐘的提線偶武松打虎,操練普通,沒有特殊表現。
門票太貴了,相較於園中的表現。
台灣有很多鐵道迷,這裡有個迷你模擬火車站,展示了火車模型、 海報、老照片。特別的是
畫了個車廂,車窗以螢幕顯現車窗裡乘客的動態,是新穎的點子。

從海報看出民國三十八年廣州公共汽車路線圖,那是大陸淪陷前的紀錄了!

雖然沒甚麼好玩的,但是四個加起來將近270歲的同學,邊走邊聊,坐坐聊聊到是閒散的午後時光。


在搭車途中,繞了廣州大學城(Higher Education Mega Center,簡稱HEMC)這是廣州2003年的新造鎮。把整個小谷圍島34.4平方公里整體規劃,島內環狀道路串流成蜘蛛網絡,地鐵和高速公路通往城區,植樹鬱鬱蔥蔥。有體育館、大操場、表演場地、商店與醫療設施等等,已經有十所大學的新學院、訊息學院設立於此。政府企圖將HEM打造為中國南部的"信息港""智力中心"。想想將來預計入住20萬大學生是怎樣盛況?有應該開車逛逛!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

2015年3月11日,三位男仕決定參觀黃埔軍校,兩位多年前去過,一位沒去過,仍然決定要去。我想:[一定給日本人的飛機炸毀過,要看重建品嗎?要看中共詮釋的歷史嗎?]不過還是跟去了。
黃埔軍校舊址在珠江口的長洲島,我們從中山大學搭乘雙層的觀光巴士往黃埔村,再換巴士到新洲港,再搭乘渡輪抵達。
珠江口這一區有好多修船造船廠,小至遊艇大至軍艦、貨櫃輪都有,兩岸停得滿滿的
黃埔軍校舊址在珠江口長洲島上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校舍
黃埔軍校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因創校在廣州黃埔區長洲島,大家習慣稱為黃埔軍校。這塊校地是清朝的陸軍小學堂,日軍侵華,1938年將校舍炸毀,1965年做了修繕,1984年成立舊址紀念館,1996年再次修舊如舊原貌重現。在我看來怎麼就像電電影布景,學校校名的題字是黨國元譚元闓的墨寶!
黃埔軍校舊址校地面積不大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當年選址在在珠江三角洲偏僻的一個沙洲。一方面是這裡是清末的陸軍小學堂,有現成的校舍可使用;二是這裡遠離市區、四面環水,可免除廣州軍閥的干擾。我們看模型:校門一進來是一字樓,接著四合院的課室、辦公室、寢室,操兵演練大概得到校外了!

史蹟展,更多的照片在網路相簿
從展方簡介中看到[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再到中華民國陸軍軍官校的官網看,對校史的敘說是:[民國12年1923年,國父命蔣公赴蘇俄考察回來,深覺建立軍官學校之必要,乃於1924年代表大會決議下在黃埔建校]。

如果陸軍軍官學校是訪蘇後的產物,也有蘇俄教練團的協助,又是國共合作(妥協?)的結果,而且學校政治部的主任前後有周恩來、葉劍英、矛盾、林彪、郭沫若等等,那麼黃埔培養出來的軍官並不是那麼多共產黨員,且大多堅決反共,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啊!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史迹館
我們先參觀黃埔史迹館,再參觀復舊之後的校舍及情境布置,然後參觀黃埔英雄館。

各位可以在網路照片簿看到部分展出照片,有關校史的部分,大家耳熟能詳不再贅述,此次看到青天白日國徽、親愛精誠校訓、成功成仁中正劍、校長蔣中正等字樣能原件陳列,覺得大陸在這些部分是正視史實,進步些了。不過仍然是巧妙的安排,譬如在史迹展出現的人像的大小比例,共產黨員的面積位置就明顯的放大啊!哈!

果然黃埔陸軍官校師生的貢獻在[掃除反動軍閥北伐戰爭中立下不朽戰功],哈哈!果然不提軍校師生對日戰爭的貢獻。

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群英館
黃埔軍群英展中,展示41幅油畫(有位先生已全部拍攝,分下集,有興趣者可細覽。黃埔師生有多位是中國共產黨政權的重要人物,如周恩來、葉劍英、林彪、矛盾、郭若沫、陳毅、聶榮臻等等。
而我們熟知的人物的介紹,上面的紀載大多是東征北伐的貢獻,如果出現對日正面戰場的戰功敘述者,我推想還有其他的原因。

蔣介石出現的畫面有二:第一幅是與第一期學生蔣先雲同一張畫面,其貢獻是領導北伐。蔣先雲後來是秘書是共產黨員。第二幅是與周恩來手綰黑紗在追悼總理孫文的紀念會上。
廖仲愷是創校人員,後被刺身亡,帳算在國民黨右派。李宗仁算是被國民黨暗殺的,何應欽的貢獻是第一二次東征的指揮官,代表接受日本降書的那張畫作很小。陳誠是軍事教官,校長辦公廳特別官佐,當然不會提台灣省主席,耕者有其田,副總統的貢獻。戴安瀾是了不起的緬甸遠征軍指揮官,他的遺孀留在大陸不肯跟隨到台灣。關麟徵黃埔第一期學生,長城戰役古北口有功將領,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撤退後後留在香港不願赴台。張治中是曾蔣介石的四大親信,抗日戰爭的焦土政策受爭議,後來投共。謝晉元參與北伐抗日淞滬保衛戰堅守四行倉庫,後來被刺身亡。介紹周至柔的是兩次東征和北伐,不會提曾當台灣省省主席。另外一位省主席黃杰出現的畫面是一張黑白照片,1933年初日軍犯長城,與25師師長關麟徵、 副師長杜聿明一起在北山視察。
所以,是選擇性的,選擇人物與選擇可報導的功績。
我上網查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網路校史館網頁,竟然沒有"傑出校友"或黃埔軍魂之類的篇幅。

氣!不重視歷史,自己不寫就留給別人寫!

想我中華民國在對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與侵華日軍進行了22次大會戰,重要戰鬥1100餘次,小規模戰鬥38000餘次,消滅日軍100餘萬人。國軍陣亡將士380萬人,內有256位國軍將軍殉國。(這是大陸建川博物館網頁的敘述)這些將領應該有許多是黃埔的師生,他們留名在忠烈祠,留名在四川成都建川博物館裡的正面戰場館。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應該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力量建立黃埔菁英館,記錄他們東征、北伐、抗日、剿共或中共的貢獻,記錄他們在軍事、政治、教育等的貢獻,而不論他們後來的政治立場為何

看圖提問~黃埔軍服有紅領巾嗎?

好了,任何的報導都是選擇性的。包括我這篇。譬如我編輯上張合輯,在黃埔群英館中的兩張油畫出現紅領巾。
一是曹淵,我先生的老鄉,參加東征和北伐在1926年武昌城戰鬥中犧牲。1924年考入黃埔第一期,同一年加入共產黨。
一是蔣介石與周恩來手綰黑紗在追悼總理孫文的紀念會上,蔣介石主祭,周恩來讀祭文。他們繫著紅領巾。在追悼會上繫紅領巾,與中國傳統不符啊!
在網路蒐啊搜,以"孫中山喪禮"、"1925追悼會"、"北伐"、 "北伐軍服 "、"黃埔紅領巾"等關鍵字搜尋,只出現這張油畫和好似這張油畫所版的黑白照片。所以,紅領巾啊!紅領巾啊!

  • 孫總理故居 梅屋庄吉展

我們參觀了孫總理故居或稱孫總理紀念館。這棟洋房是清朝粵海關的黃埔分關辦公室,黃埔軍校借來當辦公室,當孫總理來校時的住所。目前列為古蹟,經常換展。我們參觀時展出的孫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1868-1934)。

梅屋庄吉與孫中山於1895年在香港認識,是所謂理想主義者,他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辛亥武昌起義協助拍攝紀錄片,當孫中山為討袁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他為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成立飛行學校訓練飛行員,支持革命採購軍火等等。是一種超越國籍的友誼和認同。國父逝世後,悲傷與悼念,計畫製作七座銅像分設中國與日本,但罄盡家財與募款後只夠鑄造四座,分別在黃埔軍校東側的八卦山頭、南京中央軍官學校 、廣州嶺南大學校園(今中山大學)、澳門孫中山故居。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的革命事業,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金主的支持,梅屋庄吉是來自日本的支持者之一。國父在梅屋庄吉的一件和服短外掛的背面寫下"慈母"二字,紀念與感謝梅屋庄吉對革命事業如慈母般的付出。

  • 孫總理紀念碑

如前一段所寫,孫總理紀念碑銅像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捐資鑄造,日本藝術家牧田祥栽雕塑,銅像高2.6米,重2000公斤。
紀念碑由黃埔歷屆校友捐資建造,1928年奠基,1930年九月完工。紀念碑高40米
整個紀念碑基地是個"文"字。碑與像是[、],平台是"一",山下登梯而來的走道如"X",暗藏紀念孫文的意思。紀念台前斜坡壁上寫著孫總理寫的"親愛精誠"的校訓。
紀念碑面向北方,象徵北伐尚未成功,統一中國的遺志。
正面隸書寫著:孫總理紀念碑,是胡漢民敬題。
西面寫著總理訓詞,是戴季陶手書,[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進大同 茲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對中國大陸而言這是一篇孫總理在黃埔軍校開學的訓詞,當然不要提他是中華民國的國歌啦!
東面寫著國父臨終時斷斷續續的遺言:[和平 奮鬥 救中國] 這是當時代理教務何遂所寫。
南面是篆書總理像讚,我們一群人仰視判讀,許多不認識的字,但這是網路時代,拿出手機,輸入" 孫總理紀念碑 黃埔軍校" 立刻找到解答,我將其打字印成照片,好讓大家對照閱讀


這篇讚辭,是國父生平的最佳寫在,寫出目標心願與做法,而且顯然就為紀念黃埔碑所在地而寫,但是沒查到何人撰文何人書寫,實在美中不足。

今日的參觀還有遺憾的倬騰學長,他的先祖父是黃埔一期的學生,他說前次來看到祖父的大名,此次來遍找不著。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南越..兩千年前的航海國

2015310日午餐後由廣州地鐵二號線越秀公園E出口參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築得過六項建築大獎

注意是[南越],不是[越南]。是[西漢南越]不是[春秋戰國的越國]!

越南在中南半島,臥薪嚐膽的勾踐及沉魚落雁的美女西施的越國在現今浙江省諸暨東陽義烏紹興一代;等勾踐滅了楚版圖擴大到江蘇,活躍在淮河長江之間。南越的版圖在包括現今廣東廣西及福建南部一小部分和北越北部一小部分。
這些印章證明了墓主的身分,墓主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是"文帝行璽"的龍紐金印,還有墓主名字的"趙昧"玉印,殉葬的妻妾各有一枚夫人印






墓主是誰?怎麼知道?
春秋戰國的越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而南越是史稱南蠻的一部分,是這地區的原住民族,秦時出兵多次,設南海四郡。
秦末天下大亂,南海尉任囂病重時命龍川縣令趙佗接任,並且鼓勵趙佗以傍山傍海的天險建國,以免在亂世受其他起義的軍隊藉機佔領荼毒。趙佗用計佔領象郡和桂林郡,也自稱為南越國。時西元前203年。立都番禺,就是現在的廣州。
秦亡之後,西元前202年中原是劉邦建立的漢天下,初期百廢待舉,又要防範北方匈奴的勢力,所以對南部各地採安撫策略,西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分封趙佗為「南越王」,名嘴說客陸賈為使,要脅趙佗,若不從,在中原的祖墳將被破壞,所以趙佗收了封印,成為外臣,漢朝南方得以安定。
呂后當政時關閉南越的貿易關卡,毀了趙佗在河北的親戚及祖墳,趙佗憤而脫離臣屬關係,自稱南越帝,尊號「南越武帝」。
諸呂之亂平定,漢文帝即位,修趙佗祖墳,撤南越北方長沙的駐軍,恢復貿易關卡,陸賈再為使節,趙佗表示願意永久成為漢朝的藩臣,並向國內發布命令,去除帝制,重新稱王。雖然在南越仍自稱南越武帝。西元前137年趙佗101歲過世,兒子等不到繼位就過世了,孫子趙昧繼位,這個博物館就是建立在西漢南越王文帝趙昧之墓的原址上。

1983年,廣州廣州解放北路象崗建築工人在挖地基時意外發現了一座古墓,經考古發現埋葬的規格以墓主及陪葬妃子的印章,證明墓主就是史書記載的西漢南越王文帝趙昧囉!看見絲縷玉片衣(不是金縷衣)的墓主,被事死如事生的對待,仍是枯骨一堆,倒是一千多件套共萬餘件的各種陪葬品,讓我們了解二千一百多年前中國南方的文化。至於趙昧的祖父南越王武帝趙佗的墓,三國時代孫權(182~252)在廣州翻山越嶺的找沒找著,現在也還沒發現哩!
墓主絲縷玉片衣,根據身體各部位設計的玉片共2291片。玉衣上下左右再覆玉環,睡在珍珠枕上。漆繪彩棺槨,四個獸首提把



廣州的友人笑稱,在廣州隨便挖個馬路蓋個房子,都可能挖出地裡的古物。如果向上呈報疑似發現古物,這項工程就要停工,而且考古的費用要由這個單位負責。這一來不但原計畫停頓還要從單位經費下有額外的支出,所以都暗地裡趁黑夜打碎抹平繼續施作,只要設法堵住現場人員的口舌。
所幸1983年的施工單位沒那麼糊塗,這座二千多年的陵墓保持完整,沒被盜墓過。並以影像記錄考古挖掘的過程,讓我們了解當時的文化。挖掘現場以鋼架玻璃帷幕維護,並在旁邊建博物館館,展示挖掘出的物品。博物館的建築得過六項建築大獎。

參觀考古現場
在墓室原址覆以鋼架玻璃帷幕。後藏室是食物庫房,各種炊具、容器、珍品;東側室是四位夫人,西側室有七名廚師和三牲,東耳室是宴會用品青銅編鐘、石編鐘,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冑等和日常及珍貴用品。墓室石門外的墓道上有一名殉人,從印章看出室內府總管,也陪先帝往生
參觀路線是在入口一樓簡報室觀看考古挖掘的紀錄片,然後搭電扶梯直上,門外小丘頂就是原墓穴頂,參觀墓室,再越過丘頂,到博物館展示廳由上而下逐室參觀。因為當時的工程已開挖到墓室的石板頂上,所以從現場看不出是埋在山頂17公尺下的。不像參觀北平的明十三陵,往下走走走,好長的地下墓穴啊!

古代帝王即位一年就為自己建陵,文帝趙昧也是如此,墓在象山崗頂往下20米的山腹採豎穴和橫向掏洞的方式製作,墓室周圍都以石塊推砌,然後回填土方夯實。博物館網頁有則動畫短片說明見住的過程,清晰生動,請連結欣賞。你發現1720公尺敘述的差異嗎?為什麼?推理一下!

"殉人"
同行友人,對於生人陪葬唏噓不已,陪葬的人稱為"殉人"。四名妃子陪葬,是永不分離的愛?七名廚師陪葬可以保證上了天堂還能滿足口腹之慾,或是不願意後人也嚐到這七位廚師高超的手藝?墓室石門緊緊關閉之後,內府總管躺在石門外的墓道上,一生一世忠心看管?
圖片節自館方紀錄影片

  • 參觀博物館:鎮館之寶

"錯金銘文銅虎節"
博物館門口鎮宅護衛的不是蹲座面向外側的石獅,而是一對側身互看的老虎,當時覺得奇特,因為十分靠近馬路景深不夠沒有拍照,後來從網路下載一張圖片。原來大門的老虎是平板的"錯金銘文銅虎節"的立體版!
""是古代的一種信物,使者憑著""執行命令。這件扁平的老虎身上從胸部到尾部斜刻著:"王命令車徙"五個字,可見是一件調動車兵的信符。這隻黑色蹲踞的老虎,弓著身子,抬頭挺胸張口齜牙瞪著圓眼十分威武,然而長長的尾巴繞個"8"字的造型又十分俏皮。我曾在三峽博物館看過老虎造型的古物,那張牙舞爪的漢磚畫有斜斜翹起的尾巴,金屬罐上的虎紐是立體的,也弓著身,尾巴下垂再微卷像貓咪呢。這隻"錯金銘文銅虎節"是目前出土唯一的虎節,難怪以它的造型為門前的鎮宅護衛。應該做成紀念品販售!
"館徽:龍鳳紋重環玉佩"
博物館的正門,展覽室入口都高高掛著的館徽,是墓主右眼附近發現的一塊玉珮,被稱為"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


這塊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是青白玉是清白玉因土沁呈黃白色,直徑10.6釐米,厚0.5釐米。"重環"指的是這塊玉珮構圖上有兩個圓環。
內圈透雕一條遊龍,細長有勁的前爪自毛捲捲的尾巴和肥壯的後腿伸到外圈。外圈透雕一隻鳳鳥,站在龍的前爪上,兩個頭互相凝視。延伸誇張的鳳冠和尾羽上下延成捲雲紋呼應,把外圈空間填得疏落有致。完整的構圖虛實呼應和諧完美,不是常見的二方連續圖案。
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玉器工藝已經非常成熟,遠在南方的南越文帝的這件陪葬物被稱為漢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被選為館徽,就美在這特別的構圖。
館中特闢"美玉大觀"的展間,我還愛左下這串玉珮,說是覆蓋在整個身軀上的;我才知道一串玉珮不是單一一條串繩的,而且不管磬形或環形在主體之外還多加裝飾紋。大大滿足了從小愛塗鴉古裝美女的我。

"長袖舞人"
博物館南面廣場立著兩位舞動長袖的美女雕塑,原來是兩件玉珮的放大版!

 

在墓室裡總共發現四件舞人玉珮,有三件是扁平的玉鏤空雕刻的,右上圖是這個高3.5cm3.5cm1cm的舞人唯一一件圓雕的作品,作品上下都也個細孔,證明是一串玉珮中的飾物。
!這兩位姿態婀娜的舞者和我在重慶三峽博物館拍攝的漢磚畫上的舞者一樣都有很長的袖子,很長的裙擺,西漢人"長袖善舞"?
獨特的是這個圓雕舞者跪坐著揮動長袖,而且頭部右側綰著一個螺髻,這個髮型成為專家研究的議題,認為這個髮型是南越獨特的。
看三幅作品的穿著都是佑衽,高腰,都以細線表示袖子的皺褶,扁平雕刻的玉舞人腰上還繫著玉珮,圓雕玉舞人袖口有捲雲文。從古墓的發掘可以整理各朝代的衣著!

"船紋銅提壺:羽人船"

從墓室往展覽館,展覽管外大牆上的壁畫是一艘船,人物側立,頭戴長羽飾,上身裸,下身著前後檔片,有敲鼓奏樂的,有高舉斧頭要砍俘虜的,船下水面下有烏龜、有墨魚,船桅有鳥。這樣的造型在不在其他古物件著啊!原來這是高40.7公分銅提壺腹身上的圖案的放大版!
船紋銅提壺高40.7公分
這一組四艘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是兩組圖畫。每艘船上有五個人,各司其職,一個搖艫在船尾,一個拿著功跳戰舞,一個提著敵人或祭品的首級,兩艘船提首級和跳戰舞的位置正好相反,一個敲擊樂器,一個正按著給綑綁的敵人的頭,手上拿著利器。
歷史記載春秋戰國時代沿海地區水戰的能力就很強大,而兩千一百多年前的這件銅提壺上這一幅四艘首尾相連的"羽人船",又提供了南越國能遠航大洋的證明。
我們頻頻向同行的兩位海洋學者請教,洋流啊!黑潮啊!造船啊!等等,先民遠航是有可能的!

船紋銅提壺上的圖案原拓圖,四艘首尾相連的船,細看是一組圖畫的重複,一組有兩艘船。

一組圖畫兩艘船的原拓印和放大圖
"波斯銀盒"
在墓穴後室有九個銅提壺,裡面裝著精美的物件,譬如有個提壺裡有個高12cm腹徑14.9cm的銀盒,裡面裝了珍貴的藥丸,銀盒的樣式和古西元前550330年古波斯帝國的遗物相似,裡面的裝的香料藥物經化驗考據是阿拉伯藥。
此外在西耳室是有五根大象牙,專家研判那是非洲象的象牙。
這些都是西漢南越國已經航海至非洲的和非洲進行貿易的幾個證據之一。
來自波絲的銀盒(為什麼不說金盒?一定研究過啦!)
"遠洋航海"
史載漢武帝時曾經派遣船隊(大约在西元前111~西元前87年間),從珠江口出發沿著海岸線,經南海繞過中南半島到達印度半島南端斯里蘭卡。但是從西漢南越王墓的文物(?—西元前122年),把我們已知的中國的遠洋航海史又提前一百多年!

今天參觀博物館只是匆匆瀏覽掃描,因為趕著下午三點趙老師和金學長要搭乘火車離開廣州到珠海轉澳門搭機回台。然而從事後的網路瀏覽影片、閱讀文章,對南越國有了更多的認識,增長了見聞,實在開心!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在陳家祠

2015310日上午參觀陳家祠。
陳氏書院,民間稱為陳家祠,這座起造於光緒十四(1888)歷經五載落成於光緒十九年(1893)的建築,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無論建築格局或裝飾工藝都精美絕倫,郭若沫在1959年參觀後寫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的讚美詩,從2002年起以「古祠流芳」列為廣州八景之一。

1888年,當時廣東省陳姓宗親在省城廣州蓋個主體建6400平方米,三進,廣五間,有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的大建築群,並不是只為了一年幾度的祭祀,而是為了各縣陳姓子弟到省城科舉應試時之落腳之處,也為陳姓族人到省城候任或辦理繳稅、訴訟等事務的臨時居所。可見當時陳氏宗親的合作互助,也能推想這座有旅館功能的建築裡熱鬧的盛況。
現在大門寫著陳氏書院,據了解從落成之後都沒有設立書院,是應試學子住宿及自學的場所。
  • 高大寬敞

陳家祠的正廳十分高大寬敞,看照片,無論首進正廳,中進正廳聚賢堂和後進正廳原來的祠堂,從所站立的人物可以看出建築的廳堂軒昂。這在民間建築中不易見到的。
後進正廳,是當年祭祀的場所,聽說有萬塊牌位在日本人占領廣州時沒被損壞,卻在文化大革命時盡被燒毀,僅餘兩塊倖存。
中進正廳聚賢堂放了許多玻璃櫥櫃,因為陳家祠在1959年被當局闢為「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此後就不再有祭拜的功能了
建築就是藝術品
成為博物館,因為這棟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無論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等,原設計師都詳細規劃,精雕細琢,以各種媒材、工法展現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美。之後當不再是住宿和祭祀功能後就以此空間將收集來的廣東工藝品在此維護及展出。

首進正門兩個的大門板上的門神在文化大命時給鑿挖破壞,文革後補平重繪,維基百科上寫「請門神畫作原作家陳略先生用中國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個人覺得應該是按原貌重繪,然而原畫作家還可能在世嗎?除非這兩座門神不是建築完工時就已繪製的。
陳家祠建築的屋脊實在特別

北方的建築宮殿如故宮,琉里瓦及屋脊兩端微微翹起,兩端一點裝飾;是廟也簡樸,譬如承德的須彌福壽之廟(班禪行宮)屋脊上有飛龍,但媒材和形式相較於台灣的廟宇的屋脊算是相當簡單。台灣許多廟宇如松山慈祐宮鹿港龍山寺屋脊上都是十分華麗是瓷片剪黏的作品,有各項博古圖,花鳥動物是吉祥的象徵,人物是神仙或教忠教孝的民間故事角色。
陳家祠的屋脊比台灣的廟宇還要繁複

我們台灣廟宇屋脊常以嵌瓷工藝裝飾,陳家祠的屋脊工藝繁多,嵌瓷工藝不多但都很精細。
數量最多的是色彩鮮艷的灰塑工藝,沿著屋脊雕塑是扁的。我們台灣常見的是龍瘦瘦細細的線條在屋脊,當我第一次看見扁身的獅子側轉頭立體的臉部造型時,直呼可愛,這是廣東獅啊!我在台灣在常見到鳳凰和幾尊站立的神仙或瑞獸。(我的見識不廣,還要請大家多指教!)無論如何,這些左盼右瞧瞠目齜牙裂嘴的獅子實在可愛!
正廳屋脊還加一排石灣陶藝,一尊尊秀氣生動的人像,精緻的亭台樓閣正演出一齣戲呢!平日在台灣的精品店,一尊高三十公分左右的石灣陶藝就叫價不斐,只能現場細看拍照收藏,而陳家祠的屋脊這些作品就是無價之寶了!

磚雕在最靠近屋簷的牆面,是嶺南建築的特色,在青磚上刻、鑿、鋸、鑽加工,不是單純的浮雕,有人物有花鳥建築,是不上色的,就給青灰磚牆素淨細膩的感覺,就近看就是連環圖畫故事。
我還愛這裡的廊柱
我還愛這裡的廊柱,沒有雕龍畫鳳,是簡樸的直線四面體和石雕的橫樑,基座簡單,選了右下的這張圖,可以清楚看見基座,而且門前的石獅,瘦而有勁,也是我喜愛的造型。走筆至此,更暴露我的淺薄,我不知道建築的各部分的專屬名詞,只能攏統的說。
上圖不但看到石柱 橫樑還看見雕花的石欄杆,欄杆部分有些是維護新作的,現場一看就知道機器製作和手工製作的不同。

小編寫此文查看的資料說第二進的後廊有大面積柚木屏門,雙面鏤雕,20幅木雕描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因為沒有先作功課,雖經過而錯過,沒有欣賞,實在遺憾。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展出甚麼呢?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展出甚麼呢?
有石灣陶器 廣州彩瓷 象牙雕刻 潮州木雕 灰雕 磚雕 廣繡 潮州繡等等。
我想買回家的廣州套色玻璃畫,新竹玻璃工坊也有藍色玻璃杯的作品,我想窗子貼上這樣的玻璃可以遮掉強光又有典雅的花樣欣賞,直奔禮品部,沒有這樣的商品呢!
各種工藝品都有解說,看見欖雕,想到初中國文的那篇<核舟記>,小小不滿一寸長的烏欖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舟船,這是廣東獨特的工藝。
我們在故宮博物館看見的象牙雕刻和琺瑯畫也是廣東特有的工藝,解說牌上寫在清朝時廣東的優秀工匠就被邀進京效力。現代隨著3D印刷的發明,九層牙雕旋轉球的工藝就委託機器操作了!
請觀看照片或點選幻燈片連結到網路相簿,我擇要拍攝展示的工藝品及解說,如果您要去參觀就可以先[預習]!

陳家祠家通方便,地鐵1號線陳家祠站D出口,即達廣場。門票10元,65歲以上憑證免票。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2015310日從中山大學出發,共同決定參訪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向締造民國的烈士致敬。
首先,黃花[],廣州的朋友都讀<ㄍㄤˇ >,查了教育部國語辭典,我們讀 <ㄍㄤ>是對的,守衛執勤的場所或職責才讀<ㄍㄤˇ >,譬如崗哨,崗位,站崗,崗亭。其他甚麼樣的小山頭就讀<ㄍㄤ>了,譬如黃花崗,紅花崗,山崗,景陽崗,花崗石等。
其次,黃花崗是當時廣州城東的一個小山頭墳場,原名紅花崗,葬了七十二烈士之後改名黃花崗,以秋日黃花比喻烈士寧死不屈的品格。應是源自南宋鄭思肖《題畫菊》的詩: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現名「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列為羊城廣州的八景之一,交通方便,我們搭公交車抵達,由南面進入。

停車場後是樣式簡樸上面有國父手書「浩氣長存」的花崗岩牌坊,接著是墓道、默池,碑亭,紀功坊。
七十二烈士墓原來只是一堆黃土,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非常國會參議院議長林森募得僑資贊助。早期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設計,有牌坊、墓道、墓亭、紀功坊,由當年奔走求情收殮遺骸,典屋購地紅花崗埋葬七十二烈士的潘達微監造,1921年完成。

230米的墓道逐漸高升,墓道中段<默池>兩側噴泉,中央隆起的石橋,橋面特意鑿科,走至此讓人不由自地慢步低頭默思。


墳中央隆起四面梯型斜下,書寫[黃花崗七十烈士之墓]的墓碑像埃及方尖碑的形式。碑亭四角羅馬柱,頂部是個自由鐘,四面三角形立面上有青天白日國徽。
紀功坊一樓中間有供參拜者休息的空間,牆面四個大字是國父民國十年手書「浩氣長存」,二樓立面篆書「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由著名的革命黨人章炳麟書寫。二樓七十二塊青石疊起塔狀,上立自由女神像。
這樣的形式和小時候課本上的照片不同啊!課本的照片青石疊塔上立的是是青天白日徽啊!想想共產黨執政換掉青天白日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怎會用外國的自由女神呢?
回來網路搜尋才知道原來1921年落成時就是自由女神像,是仿照美國法國設有象徵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華僑黨員贈送,神像約有兩米多高,頭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挾著《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右手舉槌,正對前方墓塘碑亭頂部的自由鐘,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需努力。
但是當時人們認為自由女神是外國的神像,所以1937年換為青天白日國徽。1949神州易主換回自由女神,槌不知下落喚回舉槍;1966文革期間紅未斌拆掉神像換為二米高的水泥塑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81年重修墓園,撥款重塑自由女神像,新雕像仿照美國自由女神像,左手持法律書,右手高擎火炬。所以是盡量接近初始的設計,而不拿槌敲自由鐘啦!

小時候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的石塊堆疊,推想石塊上鐫刻著烈士的大名以萬古流芳。今日就近看方知每一塊青石上刻著各界捐獻者的大名。

至於八十六位烈士的名字鐫刻在《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看著名字下寫著「被執就義」,就是被捕處死之意。遙想當年廣州起義前烈士以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大多寫下遺書,我們熟知的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就是當時眾多遺書之一。知其不可而為之,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這一役眾多菁英的犧牲喚起國魂,才有武昌起義的成功。
我以為這是黃花崗七十案烈士專屬的墓園,但是在花木之間看到好多墓碑,原來黃花崗曾遷走其他墳墓的確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專屬紀念墓園,後來才又立法讓其他革命有功者埋葬於此,或再遷墓於此。
馮如(1984~1912) 11歲時隨舅父到舊金山當童工,半工半讀,後因每排華事件求學中斷,仍不斷自學機械,1906年開始立決意為中國製造第一架飛機。1909921日傍晚,「馮如1號」正式試飛成功,美國《舊金山考察者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馮如的大照片,讚譽馮如為「東方的萊特」,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師、飛行員。1911年由美國駕駛回機回中國參與革命。19128月在宣導航空事業的重要性的飛行表演中失事。
援閩粵軍飛行家葉少毅(18951919),1915-1917赴美壽飛行訓練,1919年中華民國援閩粵軍成立飛行隊,葉少毅成為第一批飛行員。在漳州飛機失事。
鄧仲元1886年-1922中華民國建國元勳之一。同盟會員,參加三二九廣州起義,事敗逃亡香港;同年十月參加武昌起義,11月廣東宣佈獨立,成立軍政府,鄧任陸軍司司長。1913響應二次革命失敗逃往日本,參加孫中山組組中華革命黨討袁,1917年孫中山回廣東護法,鄧任粵軍參謀,1920展開二次護法,廣東軍界精英組建粵軍第一師,由為師長。1922遇刺身亡。他的墓園有完整的牌坊、墓道、雕像、墓亭、墓碑、墓表。由國父手題「鄧仲元先生之墓」。
達微18811929),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最重要的人士。是一位記者、畫家和攝影家。因體弱多病求醫過程而認識國父,加入同盟會員,他創立畫報宣導革命。三二九廣州起義失敗,潘達微奔走求情,收殮遺骸,並且典屋購地於紅花崗,埋葬七十二烈士,後改名黃花崗。民國成立大力呼籲祭祀黃花崗烈士並應修建墓園。袁世凱時逃往香港,1918~1921返回親自主持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修建工程。48歲在香港病逝,1930移靈廣州舊模範監獄附近,19518月被當局移葬黃花崗。這是一位看似孱弱的書生,卻以毅力完成一建對民國締造重要的精神工程。
梁國一(1891~1923)是討袁時的重要將領,然後回廣東在阻江陽春地區擔任掃清土匪、修路、禁煙賭等工作,協助地方興建學校,後來兩陽父老贈與勞苦功高匾額並在儒洞學校供奉長生位做為紀念。在討伐陳炯明叛變的多次戰役中身先士卒,192311月日陣前中彈身亡。是一位能提槍領軍作戰又能治理百姓文武兼備的烈士。墓園由國父手題「梁國一先生之墓」,墓亭和鄧仲元先生墓亭形式相似。
史堅如1879年-1900年)官僚富家子弟,嶺南學堂的學生,1899加入興中會。史稱創建民國的十一次革命的第二次1900年鄭士良率眾惠州起義時,史堅如在廣州響應。先購炸藥二十五箱,被搜,再購200磅,租屋在廣州巡撫住所外,挖地道埋炸藥,引爆量不足,只把巡撫震下床。事敗赴香港時,半路被清兵查獲,在南海縣衙中被拔光指甲,嚴刑逼供仍不屈服。1900119日,於珠江碼頭被處死。國父稱:「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之模範」。史堅如的紀念祠1913年建於青菜崗,1978年遷入黃花崗。紀念祠由胡漢民題字。

黃花崗公園花木扶疏清幽雅致,2011329日為辛亥廣州起義百年紀念,由廣州雕塑學院創建的長23米,高3米的<黃花崗起意浮雕牆>揭幕。分成風起雲湧、前赴後繼、碧血黃花、浩氣長存四個篇章,上面人物附上86位烈士的大名,如展長卷閱讀,重溫可歌可泣的史蹟。
在微雨的三月參觀黃花崗公園,走入歷史,天涼心熱,感謝先烈的犧牲,才有民國的締建。回家撰寫遊記更有深刻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