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0日上午參觀陳家祠。
陳氏書院,民間稱為陳家祠,這座起造於光緒十四(1888)歷經五載落成於光緒十九年(1893)的建築,是當時廣東省七十二縣陳姓宗親合資興建的合族宗祠。無論建築格局或裝飾工藝都精美絕倫,郭若沫在1959年參觀後寫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的讚美詩,從2002年起以「古祠流芳」列為廣州八景之一。
1888年,當時廣東省陳姓宗親在省城廣州蓋個主體建6400平方米,三進,廣五間,有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的大建築群,並不是只為了一年幾度的祭祀,而是為了各縣陳姓子弟到省城科舉應試時之落腳之處,也為陳姓族人到省城候任或辦理繳稅、訴訟等事務的臨時居所。可見當時陳氏宗親的合作互助,也能推想這座有旅館功能的建築裡熱鬧的盛況。
- 高大寬敞
陳家祠的正廳十分高大寬敞,看照片,無論首進正廳,中進正廳聚賢堂和後進正廳原來的祠堂,從所站立的人物可以看出建築的廳堂軒昂。這在民間建築中不易見到的。
後進正廳,是當年祭祀的場所,聽說有萬塊牌位在日本人占領廣州時沒被損壞,卻在文化大革命時盡被燒毀,僅餘兩塊倖存。
中進正廳聚賢堂放了許多玻璃櫥櫃,因為陳家祠在1959年被當局闢為「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此後就不再有祭拜的功能了。
建築就是藝術品
成為博物館,因為這棟建築本身就是藝術品,無論門、窗、屏、牆、欄、樑架、屋脊等等,原設計師都詳細規劃,精雕細琢,以各種媒材、工法展現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美。之後當不再是住宿和祭祀功能後就以此空間將收集來的廣東工藝品在此維護及展出。
首進正門兩個的大門板上的門神在文化大命時給鑿挖破壞,文革後補平重繪,維基百科上寫「請門神畫作原作家陳略先生用中國國畫傳統工筆按原貌繪製。」個人覺得應該是按原貌重繪,然而原畫作家還可能在世嗎?除非這兩座門神不是建築完工時就已繪製的。
陳家祠建築的屋脊實在特別:
北方的建築宮殿如故宮,琉里瓦及屋脊兩端微微翹起,兩端一點裝飾;是廟也簡樸,譬如承德的須彌福壽之廟(班禪行宮)屋脊上有飛龍,但媒材和形式相較於台灣的廟宇的屋脊算是相當簡單。台灣許多廟宇如松山慈祐宮鹿港龍山寺屋脊上都是十分華麗是瓷片剪黏的作品,有各項博古圖,花鳥動物是吉祥的象徵,人物是神仙或教忠教孝的民間故事角色。
陳家祠的屋脊比台灣的廟宇還要繁複:
我們台灣廟宇屋脊常以嵌瓷工藝裝飾,陳家祠的屋脊工藝繁多,嵌瓷工藝不多但都很精細。
數量最多的是色彩鮮艷的灰塑工藝,沿著屋脊雕塑是扁的。我們台灣常見的是龍瘦瘦細細的線條在屋脊,當我第一次看見扁身的獅子側轉頭立體的臉部造型時,直呼可愛,這是廣東獅啊!我在台灣在常見到鳳凰和幾尊站立的神仙或瑞獸。(我的見識不廣,還要請大家多指教!)無論如何,這些左盼右瞧瞠目齜牙裂嘴的獅子實在可愛!
正廳屋脊還加一排石灣陶藝,一尊尊秀氣生動的人像,精緻的亭台樓閣正演出一齣戲呢!平日在台灣的精品店,一尊高三十公分左右的石灣陶藝就叫價不斐,只能現場細看拍照收藏,而陳家祠的屋脊這些作品就是無價之寶了!
磚雕在最靠近屋簷的牆面,是嶺南建築的特色,在青磚上刻、鑿、鋸、鑽加工,不是單純的浮雕,有人物有花鳥建築,是不上色的,就給青灰磚牆素淨細膩的感覺,就近看就是連環圖畫故事。
我還愛這裡的廊柱,沒有雕龍畫鳳,是簡樸的直線四面體和石雕的橫樑,基座簡單,選了右下的這張圖,可以清楚看見基座,而且門前的石獅,瘦而有勁,也是我喜愛的造型。走筆至此,更暴露我的淺薄,我不知道建築的各部分的專屬名詞,只能攏統的說。
上圖不但看到石柱
橫樑還看見雕花的石欄杆,欄杆部分有些是維護新作的,現場一看就知道機器製作和手工製作的不同。
小編寫此文查看的資料說第二進的後廊有大面積柚木屏門,雙面鏤雕,20幅木雕描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被讚譽為「木刻鋼刀雕就的中國歷史故事長廊」。因為沒有先作功課,雖經過而錯過,沒有欣賞,實在遺憾。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展出甚麼呢?
有石灣陶器 廣州彩瓷
象牙雕刻 潮州木雕 灰雕 磚雕 廣繡 潮州繡等等。
我想買回家的廣州套色玻璃畫,新竹玻璃工坊也有藍色玻璃杯的作品,我想窗子貼上這樣的玻璃可以遮掉強光又有典雅的花樣欣賞,直奔禮品部,沒有這樣的商品呢!
各種工藝品都有解說,看見欖雕,想到初中國文的那篇<核舟記>,小小不滿一寸長的烏欖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舟船,這是廣東獨特的工藝。
我們在故宮博物館看見的象牙雕刻和琺瑯畫也是廣東特有的工藝,解說牌上寫在清朝時廣東的優秀工匠就被邀進京效力。現代隨著3D印刷的發明,九層牙雕旋轉球的工藝就委託機器操作了!
請觀看照片或點選幻燈片連結到網路相簿,我擇要拍攝展示的工藝品及解說,如果您要去參觀就可以先[預習]囉!
陳家祠家通方便,地鐵1號線陳家祠站D出口,即達廣場。門票10元,65歲以上憑證免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