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 拉脫維亞
Ø 農村午餐
拉脫維亞第一個景點是午餐的農莊。下午一點抵達,兩點半離開。
這不是景區,但沿著水域有好幾個吃飯的農莊。我們才看見一群學生從遠處走來離去,十幾個穿著整齊談笑風生的人從另一條小徑走來到停車場去,他們的餐廳是要穿過鄰接小徑到遠處的房子的。
沒想到我們的餐廳就離停車場不遠,只經過一個小小可愛的賣紀念品的獨立小屋就到了。
飯後沿著湖邊走了四百多公尺外的另一棟建築,牆外有一排棚子,賣手工木器、編織品、紀念品的攤子。這一區綠樹、草地、湖水,一派世外桃源的模樣。
沒想到我們的餐廳就離停車場不遠,只經過一個小小可愛的賣紀念品的獨立小屋就到了。
飯後沿著湖邊走了四百多公尺外的另一棟建築,牆外有一排棚子,賣手工木器、編織品、紀念品的攤子。這一區綠樹、草地、湖水,一派世外桃源的模樣。
午餐採定時,依次上菜:湯、沙拉,雞肉排主餐、甜點 飲料。沙拉的醬汁是獨特的清爽配方,口齒留香。同組八人坐一起,是彼此熟悉的好時機。
Ø 里加
車行兩小時後抵達里加。
里加Rīga是拉脫維亞的首都,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大的一個城市,位於道加瓦河與里加河的交會處。歷史學家認為現代的里加是由德國商人傭兵與十字軍在12世紀後期抵達此地所奠基的。移民來此的動力一是貿易,德國商人則在1158年建立與波羅的人貿易的前哨站。一是傳播基督教,1190年在此設立修道院。這相當於咱們宋仁宗的時代。
在里加的導遊是兩位大學生,英語導覽,領隊翻譯。
Ø 步兵廣場
3:50抵達里加老城。在車上就看見矗立廣場的三個穿長外套軍人的咖啡色塑像,周邊停滿了些車子,這是拉脫維亞步兵廣場。雕像紀念步兵團在第一次大戰期間對抗俄軍的英勇事蹟。
我們在廣場下車。
我們在廣場下車。
還在車上就看到里加的地標:紀念步兵團碑、聖彼得教堂鐘樓、鐵橋 |
車上看到幾個高塔,而且在逛城期間走到那兒都會看到塔尖,那是市政廳和聖彼得教堂的鐘樓。
廁所在市政廳的後巷。沿著市政廳廣場,穿過路邊都是咖啡廳的道路,到里加主座教堂的廣場。
旅遊地圖應該標明公共廁所啊!
旅遊地圖應該標明公共廁所啊!
Ø 雄壯穩重的里加主教大教堂Doma baznīca,
資料上寫教堂始建於1211年,1881年得到俄國沙皇同意安裝了6718根管子的管風琴,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還特別寫了一首曲子。彩繪玻璃、木製講壇都是超過三個世紀的瑰寶。所以平日教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音樂廳。
里加大教堂的側翼有1773年就開幕的里加歷史暨航運博物館 (Rīgas Vēstures un kuģniecībasMuzejs),是波羅的海國家最古老的公共博物館。展示拉脫維亞的歷史。
Ø 寬大的圓頂廣場
教堂所在的廣場叫做圓頂廣場Doma Laukum。廣場的寬大,更顯自己的渺小和教堂的雄壯,原來當局就為了這個理由,在1935~36期間拆了周邊的許多建築。廣場在假日有市集,重要慶典活動也在廣場舉行。
Ø 寬大的圓頂廣場
教堂所在的廣場叫做圓頂廣場Doma Laukum。廣場的寬大,更顯自己的渺小和教堂的雄壯,原來當局就為了這個理由,在1935~36期間拆了周邊的許多建築。廣場在假日有市集,重要慶典活動也在廣場舉行。
我們只在廣場拍照。廣場地板上鑲嵌著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標誌。
里加地理位置重要,一向是西歐、波羅的海、俄羅斯的貿易路線。首先是12世紀德國商團的開發,接著是條頓軍團、波蘭立陶宛聯邦、瑞典、俄羅斯等的統治,所以建築也有不同的風格。這三間並肩排排站的房子就是三個時期的建築。
「白大哥(White Brother)」是現存拉脫維亞保存最古老的居民房,建於15世紀末的條頓軍團時期。有幾個哥特式的壁龕,立面直線的山字造型。大門外的兩條石板凳是特色。
三兄弟之屋 |
「黃二哥 (Yellow Brother)」是17世紀1646年瑞典時期完成的。三層弧形山牆是荷蘭文藝復興矯飾主義風格,牆上還散著1646幾個阿拉伯數字,不過大門上還有1746的數字表示這個門又整修了。
「綠色的三哥(Green Brother)」完成於17世紀末,俄羅斯時期。大門有巴洛克風格的門楣雕飾。
這些建築窗子都很小,是因為北方寒冷防風吹進來?有資料說當時課「窗戶稅」,窗子越大稅越重。這是甚麼道理?而且幾個世紀不同政權都這樣課稅?
三兄弟的面對的巷子,有一個很大的磚造牆面,仰頭望是綠色的金字塔狀的尖塔,那是天主教里加聖雅各伯主教座堂Sveta Jekaba Katedrale,落成於1225年,是早期哥德式教堂,金字塔尖頂完成於1756年,塔高86米。
相傳早期若有不忠的婦女經過聖雅各教堂,鐘聲會自動響起。這個老實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給俄羅斯人搬走了。
巷子狹小,要拍攝里加聖雅各伯主教座堂真不容易 |
沿著屋牆走,發現里加的院落和維爾紐斯一樣,穿過一個門,就別有洞天。
Ø 瑞典門、老城牆、守衛塔
導遊帶我們穿過一個門,門上個獅子頭像的拱門,他說這是[瑞典門],穿過門前面是一條街道,左右是個長巷。
瑞典門是瑞典統治時期建造城牆的城門,建於1689年,我懷疑當時的城門怎麼這麼窄小?便於管控?
既然是城門,左右巷子就能找到城牆囉?只見我猜想的城墻位置有住家的小窗小門,像有個地下室的出入口。
傳說瑞典統治時期,一個瑞典軍官和一個當的女孩相愛,但因階級和民族的關係不容於社會;有次約會被發現,給的懲罰就是把兩人塞在城牆夾縫裡。之後戀人若夜裡來到城牆邊,附耳在牆上,若兩人真心相愛就能聽到牆裡那一對傾訴愛語。淒美的愛情故事喔!「把人夾在城牆裡」這要怎樣想像?從老城牆的剖面可以看出一道城墻超過20塊磚的厚度,把人嵌在裡面再堆砌新磚也不無可能!
瑞典門是瑞典統治時期建造城牆的城門,建於1689年,我懷疑當時的城門怎麼這麼窄小?便於管控?
既然是城門,左右巷子就能找到城牆囉?只見我猜想的城墻位置有住家的小窗小門,像有個地下室的出入口。
瑞典門和城牆。老磚、新磚砌好多層,能把人砌在裡面嗎?哪種磚好看? |
我們順著牆走果然看到一段城牆,裸露的是灰紅色凹凹凸凸的老磚,那都是歲月的痕跡,外面整整齊齊的紅磚是近代的修葺。大家都喜歡斑駁的城牆啊!
城牆上有古砲,聯想到台南安平古堡和古砲。牆頭還有一朵雲的裝置藝術,代表人的靈魂。
Ø 守衛塔
那像雲一樣的裝置藝術代表[人的靈魂] |
Ø 守衛塔
一個圓柱體建築,有好幾個方形孔洞,頂部有個綠色短圓錐帽,最吸睛的是塔身上的紅色爬牆虎,這是瑞典城牆僅存的一個守衛塔,有人叫他火箭筒,有人叫他麵粉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軍火庫,現在是戰爭博物館 Latvijas Kara muzejs,常態展是第六世紀開始的的戰爭、武器、軍服、勳章、檔案等。
因為戰略位置遭周圍列強覬覦的土地,里加向來不缺戰爭啊!
我喜愛他故意留下一角石頭牆基,更愛那火紅的爬牆虎和老紅磚牆。
因為戰略位置遭周圍列強覬覦的土地,里加向來不缺戰爭啊!
我喜愛他故意留下一角石頭牆基,更愛那火紅的爬牆虎和老紅磚牆。
連結到官方網頁可以看到建築的老照片 |
車輛才進到里加的步兵廣場,就看到天際三個圓球上細錐狀般的綠色塔,這是聖彼得教堂的鐘樓,高123.5公尺,是里加最高的建築,塔尖上也有公雞風向標。在城裡只要仰頭總能看見這綠尖塔。還有上面閃亮的金色風向雞。
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只有一根針喔!指示時間
聖彼得大教堂的中只有一根針喔!指示時間
聖彼得教堂是始建於13世紀的哥德式建築,教堂和鐘塔屢遭雷擊和祝融之災,也屢次修復。最大的摧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劇烈的砲火攻擊,也有德國人縱火之說。1950年開始復建,並把過去的木造改為鋼鐵結構的鐘塔,修繕工程直到1973年才完工。現在可以購票搭電梯上到72公尺高的地方鳥瞰里加城、道加瓦河及對岸風光。聖彼得教堂曾是天主教堂,現在是基督教信義宗的教堂。
紅磚的聖彼得教堂中央入口三個令人驚嘆的石門!
在廣場要拍攝教堂的塔尖極不易,下左二是剛入里加老城在車上拍攝的 |
鑲嵌在紅磚牆上的希臘神廟形式石雕門,四根光滑多立克柱,柱頭卻有繁複的堆壘的球形的浮雕。鐵門上有扇型窗,所以又有個雕花石拱門楣,左右兩根柱子之間的壁龕各有一尊神像。楣梁之上的又是雕花又是塑像,極盡裝飾之能。
繁複的石門和粗大的紅磚牆是強烈對比。
再看廣場邊一棟新的紅磚建築,是向聖彼得教堂致敬嗎?
再看廣場邊一棟新的紅磚建築,是向聖彼得教堂致敬嗎?
Ø 聖約翰教堂是音樂廳Svētā Jāņa Evaņģēliski luteriskā baznīca
聖約翰教堂在聖彼得教堂東邊。同一個廣場。
聖約翰教堂始建於1234年,是路德宗教堂。教堂在1677年5月31日里加大火時嚴重受損,修建後增加一個尖塔。。現在教堂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也因為良好的音響效果,經常舉行合唱音樂會。
Ø 格林童話《布萊梅樂隊》牽起兩座結盟城市
聖約翰教堂在聖彼得教堂東邊。同一個廣場。
聖約翰教堂始建於1234年,是路德宗教堂。教堂在1677年5月31日里加大火時嚴重受損,修建後增加一個尖塔。。現在教堂不僅是一個宗教場所,也因為良好的音響效果,經常舉行合唱音樂會。
聖約翰教堂的階梯狀山牆變化很多 |
Ø 格林童話《布萊梅樂隊》牽起兩座結盟城市
《布萊梅樂隊》 |
為什麼格林童話的著名故事主角會為矗立在這裡?原來這是1990年德國布萊梅城市送給里加的禮物,兩個城市早在12世紀就有貿易往來。1201年德國主教Bishop Albert在此建城。(這個年代數字又提早了,和里加總論不同)
自由紀念碑和 脫離蘇聯運動的紀念腳印 |
走在城裡遊人如織,路邊座的咖啡廳、餐館也是特別的風景。里加號稱是新藝術的中心,櫥窗有特色,老建築的立面裝飾,新建築的線條都讓人忍不住舉起相機獵取。市區有一個腳印,是通往過了橋位於新城的自由紀念碑。
1989年,波羅的海三國發起了一次和平示威活動名為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三國居民手牽手,約有六百萬人參與,橫跨了三國的國境。此事件為波羅的海三國脫離蘇聯重要序曲。這個腳印就是手拉手示威運動的起點。
紀念碑建於1935年,高19公尺,遠遠看去好像兩根細長柱子上站立綠色女神雙手高舉三顆金星。因為基座浮雕著人們各種爭自由的畫面,蘇聯佔領時期有幾次想拆除,但紀念碑又代表著拉脫維亞民族的情感,所以基座的雕刻,女神手上的三顆星就有蘇聯政府和民眾不同的解釋。才逃過拆除的命運。
Ø 廣場上的黑貓
我們在一個還看得見聖彼得教堂的麗芙廣場Līvu laukumā散步。廣場上有刻意保留自然生態的花圃,還有很多張著篷子的餐廳,廣場四周是立面各饒奇趣的建築。腳下原來是道加瓦河的支流穿過,現在路面填了起來,但是地磚又刻意以彎曲的圖案提醒底下是一條河。
貓,在歐洲有厄運的凶兆,又被貓屁股對著有被譏諷、嘲笑、侮辱的意味,於是Lielas Gilid十分不滿,要他拆除,屋主卻不肯。最後鬧上公堂,由法院判決請屋主把貓屁股轉向,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貓頭對著大公會Lielas Gilid的房子。你看出哪一棟房子是Lielas Gilid的辦公樓? 照片中像城堡一樣的房子是現今的Lielā Ģilde大公會,一個音樂廳。
一個衝突、一個圖像,卻成為每個旅遊者按圖索驥的觀光景點---貓房子Kaķu nams,在里加地圖上寫"The Cat's House"也立刻找到位置。有故事就吸引人!這棟房子也是所謂新藝術運動Jūgendstils的代表。
Ø 市政廳廣場Riga Town Hall
Square
這個廣場周圍有好多特色的房子和美食,還有一段隱藏的河在下面流過, 但都敵不過那隻貓的魅力! |
市政廳廣場中間立著許多里加歷史的看板,還有羅蘭雕像,四周的建築有戰火後重建和改建的,所以美醜毀譽參半。廣場周邊有著名的市政廳、黑人頭之屋、里加科技大學、拉脫維亞被佔領時期博物館 Latvijas Okupācijas muzejs
市政廳塔樓和聖彼得大教堂的塔樓一直是里加美麗的地標。
這座建築的立面很像台灣做醮時的裝飾,太複雜且世俗的華麗,立面山形牆上誇張的石雕、金屬裝飾,這是源自於文藝復興晚期盛行的矯飾主義風格,是14世紀建築的紀念碑。當時這華麗的房子是德國商人大公會Lielas Gilid的會所。
這建築最早是德國人建的商會,1941年6月28日被德國人炸城一片廢墟,1948年在蘇聯統治下有一個不恰當的重建作為博物館。拉脫維亞脫離蘇聯獨立後,依照史料於1995年還原重建,1999年完工的。19世紀末,山牆的壁龕上又加上漢薩同盟標誌及一些象徵著海神尼普頓(Neptune)、商業神墨丘利(Mercury)等4尊鍍鋅雕像。
黑人頭之屋有一個天文鐘,可以顯現日、週、月、年、世紀等。第一個安裝時間是1626年,後來經過破壞有重製。
Ø 羅蘭雕像,
廣場中有一個右手執劍左手拿盾的武士雕像,幾次戰火都沒有損壞,那是羅蘭Roland Statue 。羅蘭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的姪子和法蘭克軍事領導人,因為經常捍衛被訴訟的人且公正嚴明受景仰。14世紀時,羅蘭的雕像大量出現在北德地區,作為正義和自由的象徵。
黑人頭之屋有一個天文鐘,可以顯現日、週、月、年、世紀等。第一個安裝時間是1626年,後來經過破壞有重製。
黑人頭之屋左邊的是旅遊資訊中心,好相配的兩棟房子。左下是天文鐘。顯示時分月日 |
Ø 羅蘭雕像,
廣場中有一個右手執劍左手拿盾的武士雕像,幾次戰火都沒有損壞,那是羅蘭Roland Statue 。羅蘭是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的姪子和法蘭克軍事領導人,因為經常捍衛被訴訟的人且公正嚴明受景仰。14世紀時,羅蘭的雕像大量出現在北德地區,作為正義和自由的象徵。
羅蘭雕像及廣場周圍。認識了一對來自瑞士的朋友,他們七月離家開車旅行迄今。 |
Ø 旅館-Teater City Hotel
我們的旅館Teater City Hotel,四星酒店,一個老建築改裝的旅館。我們的房間竟然是古色古香的家庭套房,有兩個房間、大浴室和客廳。對街左邊的建築在工地中,右邊是一家醫院,在燈光下真是沉穩迷人。這晚做了一個貴族夢!
旅館對面的醫院和工地在燈光下好美。旅館的室內裝潢古色古香。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