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9日黃昏進住廣州中山大學主校區榮光堂,12日下午離開。在此住了三宿,以此為基地探訪廣州幾處名勝,12日上午在微雨中漫步校園。
廣州中山大學有四個校區,主校區在廣州市海珠區康樂園,醫學院在廣州市越秀區,還有在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廣州大學城校區,以及廣中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的珠海校區。
現在這個主校區就是原來的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的前身是由美北長老會創立於1888年的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1900年因學生史堅如加入革命黨遭清廷騷擾,所以遷校於澳門,改名嶺南學堂(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04年,嶺南學堂在廣州珠江河南康樂村購地二十餘畝,就在此發展,1906年大學部成立,1912年改稱嶺南學校(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20第一屆大學生畢業。1921因農林實驗場之名收用鄰近墳場獲地九百華畝,北臨珠江,南至新港西路。1927年正式向政府登記成為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所有教會學校政府收管,1952年所有大學再拆編,嶺南大學被編入中山大學,並且成為中山大學的主校區。
中大主校區面積1.17平方公里。鄰近兩個地鐵站"中大站"和"鷺江站",交通方便。
主校區的面積和台北台大總校區113公頃、新竹清華95.21公頃、台中東海133.95公頃相較雖有大小之差,但面積相當。
- 1918年已有校園規劃藍圖
格致書院、嶺南學堂創始是美國基督教為在廣州設立廣州基督教大學的大學預科。學校董事會為紐約董事局。1905年間,紐約派來建築師史徒敦O.W.Stoughton,將康樂村土地測量,做道路房屋設計,學校校舍擴充以此為藍圖。
此圖來自維基百科。標示設計年分1918年。
但是根據<<鍾榮光先生傳>>
延請設計師規劃校園在1905~1908之間。
此圖的"北"在下方,可將設計圖和現在的地圖比較
"Lingnan University1918" 由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 http://divdl.library.yale.edu/dl//ydl_china_webapp_images/LN515731.jpg。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公共領域 條款授權。
從地圖上看出從南到北的中軸線。
從南到北以逸仙路為主軸,逸仙路應該說是逸仙東路、逸仙西路,中間是寬大的草地。道路兩側密植枝葉繁茂的榕樹,如同綠色隧道,長約1.公里。中軸上最南的建築是落成於1917年的懷士堂,最北的建築是落成於1994玻璃帷幕的嶺南堂。從南北校門到這兩棟建築還有很長的腹地。
- 中軸線的古蹟:
懷士堂(Swasey Hall):孫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講!
懷士堂在中軸線的最南,南面正對南校門,南面草地上立著中山大學的校徽和校訓。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十個字原出自禮記中庸篇,是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11日親筆題寫給中山大學前身的國立廣東大學成立典禮時的校訓。
懷士堂北面正對中軸線,正門門楣上有校徽,左右門楣上的鑲石題字都是近代書法家商承祚先生所題。
右門上篆體字"懷士堂",是紀念這棟建築美國克里夫蘭市機床和天文儀器生產商、華納與史懷士公司總裁安佈雷·史懷士先生(Ambrose Swasey)捐建。
左門上刻著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大學在此樓內對師生演講時的勉勵:"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左門上刻著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先生到嶺南大學在此樓內對師生演講時的勉勵:"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
繞繞著這棟建築走一圈,正念是兩座塔,背面像一頂帽子,不管正看側看都很美。
這是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的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於1913年設計,落成於1917年。
這是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的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於1913年設計,落成於1917年。
懷士樓早期是嶺南大學基督教青年會會所,內設會友閱覽室、遊戲室、董事會議室、職員辦事室,並兼做禮堂之用。此外,還曾設鄉村小學於地下室。
請觀察現在面對草地的立面與建築落成1917-1919年的老照片,那些十字架的裝飾在文革時遭破壞囉!修復時改為菱形圖案。
請觀察現在面對草地的立面與建築落成1917-1919年的老照片,那些十字架的裝飾在文革時遭破壞囉!修復時改為菱形圖案。
孫中山先生銅像:與黃埔軍校相同,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贈送
中山大學的這尊孫中山先生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贈,與在黃埔軍校的相同,而且一樣坐南朝北站立。
1931年先運到中山大學石牌校園的農場,1933年11月11日中山大學創校九周年時才奠基矗立在石牌校園。後中共建國1954年將銅像移置廣州市中山紀念堂廣場,1952年中山大學的主校區已在目前的嶺南原址,1956年中大慶祝創校32周年,將銅像迎回校園中心。
文化大革命時,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認為孫中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打算推倒此尊銅像,中山大學的學生組隊日夜守護,才免遭浩劫。
在黃埔軍校舊址,銅像立在40米高的紀念碑上,只能仰望局部,在校園基座不高,銅像高2.6米,人人可瞻仰此莊嚴的容貌。
拍照這一天是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有人獻上花束致敬,我們也向天下為公的偉人鞠躬致敬。
這座銅像不只是表彰一位偉人,背後還傳頌著一段跨越國籍、語言、理想主義的情意。捐贈銅像的梅屋庄吉與孫中山於1895年在香港認識,是所謂理想主義者,他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在辛亥武昌起義協助拍攝紀錄片,當孫中山為討袁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他為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成立飛行學校訓練飛行員,支持革命採購軍火等等。是一種超越國籍的友誼和認同。國父逝世後,悲傷與悼念,計畫製作七座銅像分設中國與日本,但罄盡家財與募款後只夠鑄造四座,分別在黃埔軍校東側的八卦山頭、南京中央軍官學校
、廣州嶺南大學校園(今中山大學)、澳門孫中山故居。
惺亭:紀念同學史堅如烈士
中軸線草地上只有孫中山先生銅像和一座中國古典式鐘亭。
此亭是嶺南大學1928年畢業生(惺社)於1928年籌建。紀念史堅如、區勵周、許耀彰三位嶺南師生。
史堅如(1879年-1900年)於1888年就讀格致學堂,1900年響應惠州起義在廣州巡撫官邸外租屋挖隧道埋炸藥,但因炸藥火力不足失敗,於是迅速逃亡香港,但又返回燒毀名冊資料等而被捕,雖經審判酷刑審判抵死不招壯烈成仁。格致學院也因此遷校澳門避禍。然史堅如愛國及慷愾就義的舉動深獲師生敬佩。而區勵周、許耀彰是1925年6月23日廣州抗議遊行時在西沙租界沙基路遭外國軍警機搶掃射身亡。
嶺南大學雖是教會學校,但學生接受世界思潮,關心國事,建設國家從不後人。譬如1911年嶺南學生得到廣東廣東革命軍首領胡漢民核准組織"嶺南學生協助軍政府籌餉隊"以促使民國成立。
- 中軸線東側的古蹟:
黑石屋(Blackstone Lodge)孫夫人宋慶齡住過
黑石屋(Blackstone Lodge),不是嶺南校園最古老的建築,卻是最富傳奇的建築。
落成於1914年,由美國芝加哥Mrs. I. F. Blackstone捐建,是1913年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Stoughton & Stoughton Architects)設計的,並以捐 建者命名。Blackstone直譯為"黑石"。
落成於1914年,由美國芝加哥Mrs. I. F. Blackstone捐建,是1913年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Stoughton & Stoughton Architects)設計的,並以捐 建者命名。Blackstone直譯為"黑石"。
1922年6月18日,陳炯明叛變期間,鐘榮光曾接孫中山先生夫人宋慶齡于黑石屋避難。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在嶺南大學發表"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的演講後,又到黑石屋與嶺南大學師生談話,抨擊英、美干涉中國內政的炮艦政策。
因為鍾校長住過,孫夫人住過,所以在1988年,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募款重修之後這棟建築仍不輕易打開使用,僅供學校接待貴賓。
鍾榮光校長是募款高手,經常奔走世界各地,為嶺南學校的學校發展募款。當他住在校內,主軸線逸仙路旁的這棟雅致房屋又是經常接待學生、教師、社會人士的場所,交換意見、鼓勵期勉與解惑。
馬丁堂(Martin Hall):中國第一棟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因為鍾校長住過,孫夫人住過,所以在1988年,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募款重修之後這棟建築仍不輕易打開使用,僅供學校接待貴賓。
鍾榮光校長是募款高手,經常奔走世界各地,為嶺南學校的學校發展募款。當他住在校內,主軸線逸仙路旁的這棟雅致房屋又是經常接待學生、教師、社會人士的場所,交換意見、鼓勵期勉與解惑。
馬丁堂(Martin Hall):中國第一棟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馬丁堂(Martin Hall),1905年嶺南學堂成立之初,美國紐約董事局出售證券,提供2.5萬美元,由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Stoughton & Stoughton Architects)於1905年設計,落成於1906年。為紀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國辛辛那提工業家亨利·馬丁先生(Henry
Martin),故稱馬丁堂。其時馬丁先生為建校捐款亦恰好2.5萬美元。
馬丁堂是康樂園內第一棟永久性建築。
馬丁堂亦是中國第一棟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築、第一棟採用硬制紅磚、混凝土地面的房屋。(這兩項”第一”尚須考證)。以後康樂園內的嶺南大學建築便多以紅磚綠瓦、中式屋頂和西式牆身的組合為風格的基調。
馬丁堂初為嶺南學堂第一棟永久建築,主要的教學、辦公場所,並長期用作圖書館館舍。從老照片看來,原來是有走廊的,現在外牆拱門都鑲上玻璃窗。想來增加不少室內使用面積。其南面入口,現在看見堂匾上寫著"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是費孝通先生所題,原來這裡曾嵌有“MARTIN HALL”的堂匾。
1912年5月7日,孫中山先生蒞臨嶺南學堂,在此發表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設》的演講,並於堂前與師生合影。。
吸引我拍下照片實因門前的獅子。通常石獅都是一對,這裡知有一隻;石獅通常蹲坐門前守衛,這隻石獅不擔當任務,身體平行於建物利在隔著走道的草地。扁平的臉回頭憨笑咧著嘴。堂前石獅為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鐘榮光先生于廣州城內覓得,移入校園安置。
格蘭堂(Grant Hall):捐贈者大器表揚貢獻者
格蘭堂(Grant Hall),又稱大鐘樓,由美國紐約斯道頓建築師事務所(Stoughton & Stoughton Architects)於1915年設計,落成於1916年6月。20世紀60年代初又加建一層。建築基地位於馬丁堂東邊,地勢略高落差約2米。
該建築由美國紐約商人.慈善家甘迺迪先生之妻約翰·甘迺迪夫人(Mrs. John S. Kennedy)捐建,其姐蘇夫勒夫人(Mrs. A. F. Schauffler)捐資購置堂內傢俱陳設,美國高利士(J.
Ackerman Coles)先生捐贈樓頂大鐘。
通常堂名以捐贈者命名,但是這三位捐贈人卻以嶺南學堂前身格致書院紐約董事局書記兼司庫格蘭先生(William
Henry Grant)命名,以銘記格蘭先生義務為校宣傳及籌募經費之功。當我讀到這樣的資料,非常敬佩捐贈者無私的大器度。。
從照片看出差異,除了多加一層之外,門前的兩個燈座只留臺基,那是文革時拆除的。格蘭堂初為學校事務所,二樓東面曾設為圖書館。中山大學遷入康樂園後,格蘭堂曾用作學校行政樓。
榮光堂(Wing Kwong Hall):學生向校友募款,命名感念鍾榮光校長
榮光堂由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和尤茨(Philip N. Youtz)於1921年設計,落成於1924年。20世紀70年代加建一層。
1920年代,原宿舍已不敷用,嶺南大學學生自發利用假期仿效鍾榮光的作為,在廣東香港等地募款,歷時兩年,得到校友莫幹等多人資助建成。為紀念鍾榮光先生對於嶺南大學的貢獻,命名為“榮光堂”。
鍾榮光(1866~1942),字惺可,廣東中山人,歷任廣州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漢文教習、嶺南學堂教務長、嶺南大學董事會主席,後為嶺南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彼時,鍾先生是嶺南副監督,是華人首席行政人員,為學校購地、協調遷墓、擴大生員、促進華洋合作,且已經多次環球募款、中南美募款、南洋募款等終年奔波,已經為學校增設了張弼士堂、堂爪哇堂、十友堂、馬應彪招待室、馬應彪夫人養護所等。
榮光堂初為大學寄宿舍,與爪哇堂(第一寄宿舍)、陸祐堂(第三寄宿舍)同為大學寄宿舍。現在是一所雅致的旅館,我們在此住了三宿。每天早晨在拱窗旁享受早餐,欣賞窗外一群群走向教室的學子
麻金屋一號(McCormick Lodge No.1):陳寅恪故居紀念館
麻金墨屋一號(McCormick
Lodge No.1)在格蘭堂東南角,1911年落成。此屋由美國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捐建,為紀念其丈夫,命名為麻金墨屋。
18
麻金墨屋一號初期為嶺南學堂附屬中學校長兼嶺南大學圖書館館長葛理佩(Henry B. Graybill)的住宅。其後,周壽愷、陳寅恪、王起(王季思)、楊榮國、容庚、商承祚等多名學者亦曾在此居住。
1953年夏至1969年春,陳寅恪先生的在此居住。2009年11月12日辟為陳寅恪故居。
陳寅恪(1890~1969),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民國初年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導師”。
陳寅恪自小在父親開設的中西並重的思益學堂奠定深厚的國學基礎,少年時期自費留學日本,青年時期公費留學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陳寅恪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包括梵語、蒙古語、藏語、滿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等。
陳寅恪自小在父親開設的中西並重的思益學堂奠定深厚的國學基礎,少年時期自費留學日本,青年時期公費留學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陳寅恪通曉二十餘種語言。包括梵語、蒙古語、藏語、滿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等。
陳寅恪在清華的教學年代是 1925~1937,1946~1948,1947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37年,陳寅恪在國難與家變傷心過度得眼疾,後來從半盲到僅存一絲視力,仍講學著作不斷。這位中外敬重的國學與歷史學者晚年臥病在床,紅衛兵不但凍結工資、寫交代、沒收藏書、撕毀著作稿件,有兩年的日子整天用大喇叭對著臥室窗口枕邊怒罵。就這樣心力交瘁被折磨至死。
看著標著"陳寅恪故居紀"房外的草地上,一個瘠瘦的老人拄著拐杖坐在藤椅上的銅像,寅恪晚年因為雙眼近乎失明,上課都是學生到宿舍,他坐在藤椅上向學生細細講學的,然而最後幾年想如此悠閒坐在樹蔭下恐怕不可得,令人不勝唏噓。
美臣屋一號(Mason Lodge No.1):陳序經故居紀念館
美臣屋一號(Mason Lodge
No.1)是美臣先生(George Grant Mason)所捐建的兩棟教師住宅之一,落成於1919年。1949-1964年,曾任嶺南大學校長、中山大學副校長的陳序經先生在此居住,《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亦在此完成。
陳序經((1903~1967)),是嶺南大學最後一任校長(1948~1952)。他和嶺南大學的淵源是早在1920-21從從南洋回廣東就讀嶺南附中,1931-33在嶺南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48~抗戰勝利嶺南大學敦聘為校長,他提倡學術、延聘著名學者如陳寅恪、姜立夫等、尊重教學、教授治校等措施,一年時間就將戰後百廢待舉的嶺南大學元氣大增,成為南方最好的大學。人們認為這是他的慧眼能辨識人才、以他的氣度招攬人才,容納人才,以他的智慧服務人才的結果。
1952年,大學整併,私立的嶺南大學被分割,校區成為中山大學。陳序經回任歷史系教授,後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56~19962)。
1952年,大學整併,私立的嶺南大學被分割,校區成為中山大學。陳序經回任歷史系教授,後任中山大學副校長(1956~19962)。
1962年任廣州暨南大學校長;1964年調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1967年“文革”中因為曾擔任嶺南大學校長的背景被指控為“裡通外國”“特務間諜”等罪名,2月16日腦溢血在南開大學逝世。
陳心陶故居:紀念寄生蟲研究先驅
所謂孖屋之二(Semi-Detached Home No.2)是雙併連棟兩戶的住宅。1920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中國醫業董事會(The China Medical Board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捐建,當時共有三棟孖屋形教師住宅。
其中一棟是我國寄生蟲學奠基人陳心陶教授的故居。
陳心陶(1904~1977),在康樂園校區嶺南大學和中山大學一共教學服務43年,終生致力研究寄生蟲學,尤其對血吸蟲的鑑定、分類、消滅等有卓越的貢獻,讓:"大肚子"不再是老百姓的痛苦。
他的著作《医学寄生虫学》及主编的《中国吸虫志》是嘔心瀝血的作品。晚年淋巴癌,經常從醫院藉口回家更衣卻回到研究室鎖門不斷研究與著作。他最為人稱道的是治學嚴謹、勤學不斷,對學生的研究與學習更是重視態度與方法。
像這樣一位中年累月在窮鄉僻壤田野調查、實地採集、治療血席蟲疾病造福民眾的學者,在文革時一樣遭受荼毒。 中大校史頁裡並無記載。
陳嘉庚紀念堂(Tan Kah Kee Hall)曾是附屬小學禮堂
這棟門牌東北區341號的小樓,落成於1919年6月,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
Shanghai)的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設計,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捐建的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禮堂,因此命名為陳嘉庚堂(Tan Kah Kee Hall)。
這樣規模的房子,共有八棟,形式大致相同,都是向華僑仕紳募款興建的。當時每一棟供附屬小學一個年級使用,學生上課、住宿都在裡面。
嶺南大學附屬小學的前身為”蒙養學塾”,1908年由嶺南大學基督教學生青年會同學司徒衛創辦,至1911年正式成立,1914年遷入康樂園。
1917年秋,陳輯五先生奉命赴新加坡為嶺南大學附小辦學及興建校舍籌集經費,得南洋煙草公司簡英甫介紹,與閩粵大商家接洽並發起募捐。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陳嘉庚先生率先認捐1萬新加坡元,為修建附小禮堂之用。1919年6月18日,陳嘉庚赴校參觀並參加開幕典禮。
馬應彪招待室(Guest House):第一位華人獨資捐樓、第一位華人董事
馬應彪招待室(Guest House),又稱馬應彪招待所,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於1918年設計, 1922年落成。
馬應彪先生(1864-1944)廣東香山人,是著名的先施百貨創辦人。熱心教育,對嶺南大學資助有加,帶頭捐建馬應彪招待室,開創獨資捐建整座建築之先河,後來應邀加入董事會,成為第一位華人董事。
馬應彪熱心助學,在嶺南校園建設中對十友堂捐獻一萬元,並以夫人名義捐贈養護所一棟。
如今這棟樓房在門楣上篆體字寫著"馬應彪招待所",下面鑲著"嶺南(大學)學院”。讓我覺得很奇怪,若是成立一個學院,怎麼又(大學)?
想想,嶺南大學已在1952年給併入中山大學,校地在、建築在,但母校不見了,這對校友是莫大的情感傷害。在校友努力下,1967年在香港創嶺南書院,1978升格嶺南學院,1999復名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已在香港復校,在大陸呢?
這幾棟樓除了榮光堂都在中軸線外北邊的東西兩側, 現代建築沒有老建築好看。幸好不在中軸線草地兩邊,不礙眼 |
終於在慶祝嶺南大學創校100周年的1988年得到政府批准,在中山大學之下成立嶺南(大學)學院,是中山大學的三個經濟管理類學院之一(另兩個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和中山大學國際商學院),以經濟學為強勢學科,強調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並起和海外多所大學合作交流。
嶺南(大學)學院雖然是中山大學所屬,但有自己的董事會、採用原來嶺南傳統的校徽、校歌、校訓。而且在學院董事會的帶動下,1997成立教學科研發展基金,從1988年成立到2013年9月,校友和各界人士為學校、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捐資超過兩億五千萬港元,捐建了八所大樓修復了榮光堂貴賓樓等,對改善教學、科研、服務和生活條件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您說嶺南大學在原來康樂園校址復校了嗎?
馬應彪夫人護養院(The Infirmary)
馬應彪夫人護養院(The Infirmary),建築由嶺南大學首位華人校董、先施公司創辦人馬應彪先生以夫人霍慶棠的名義捐建,故稱為“馬應彪夫人護養院”,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於1917年設計,落成於1919年。
1991年,馬應彪之子馬文輝先生捐資加建一層。
護養院專為師生而設,內設診症、割症、看護、藥劑、特別養病、普通養病各房室。
- 中軸線西側的古蹟:
陸佑堂(Luk Yau Hall):從"賣豬仔"下南洋到成為巨富實業家
陸佑堂(Luk Yau Hall)這棟高大、寬闊的藍色琉璃瓦屋頂、紅磚、紅柱的建築,在中軸線綠草地北端線的西側。由美國建築師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於1930年設計,落成於1931年。堂匾“陸祐堂”為商承祚先生所題。
這棟建築原是嶺南大學的第三宿舍。由黃容康、黃容章兄弟捐助大部分建築經費,不足的才由同學籌措基金會籌集。目前這棟樓是"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基礎物理實驗室"。
捐款人黃氏兄弟起以自己的父親黃漢秋命名為“漢秋堂”(Han Chiu Hall),但是後又改名紀念其養祖父的恩澤“陸佑”,因此命名”陸佑堂”。
小編我好奇地上網搜尋這些人物。
陸佑(1844-1917)本姓黃,家貧在陸家當童工改姓陸,16歲當”賣豬仔”到新加坡當苦力。後來贖身、小工、小店、買小礦,之後是錫礦大王,再轉行橡膠、商業、金融等,是馬來西亞著名華僑實業家,還能印鈔票通行馬來西亞,就是為人所傳頌下南洋又有傳奇成功的人物。
陸佑自奉很儉但仗義疏財,賑災、鋪設道路、支持革命、蓋學校等,曾捐款百萬贊助香港大學,所以香港大學也有”陸佑堂”,感念他的貢獻。
當年香港著名的”電懋”電影公司的老闆陸運濤先生是他的兒子。
但是黃漢秋是誰?原來陸佑自從到南洋就不曾再回到廣東,就請元配收養一個兒子,並且姓黃,以繼承原來黃家煙火,就是黃漢秋。黃漢秋少年期也到南洋,算是陸佑的長子。取五個妻子,生活揮霍,被陸佑趕回廣東。黃漢秋置豪宅、經營橡膠入口,30多歲因病身亡。(黃漢秋的資料只在百度和互动百科找到)
黃容康、黃容章兄弟是黃漢秋的兒子,也分得陸佑遺產,在香港發展。是殷實的實業家、慈善家。(但是以他們名字為詞條,又找不到單獨的資料)但是這棟美麗的建築是傳世的紀念!
十友堂(Ten Alumni Hall):向校友、華僑募款建立農學院
十友堂(Ten Alumni Hall),在乙丑進士坊廣場的南側。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於1919年設計,落成於1929年12月,時為嶺南大學建校25周年。
該建築由嶺南大學10位友好人士各出1萬元,並與數十華僑或商會共同捐建,故稱“十友堂”。
鍾榮光先生當時是嶺南學校副監督,他從1909擔任嶺南"中國教務長"起已多次海外籌款。但1923起為農學院募款,從捐款人名單就知道他遍走北美、中美、南美,中南半島、澳洲、紐西蘭。
鍾榮光認為教育興國,教育老仰賴外國教會、外國人捐款則國人無法自立,因此推動向華人募款。他的計畫是先向熱心教育的華僑、家長募款,再向校友募款。並且讓全體師生有共識”全體應負起使命募集,以安定百年大計”。
他一方便向華僑募款,一方面鼓勵華僑子弟返回受教育,所以嶺南學校也是國內最早附設華僑子弟先修班,以便銜接大學教育。辦農學院,一方面是成立完整大學所需之學院數,一方面是以改善廣東農業、富庶廣東為目的,實現早期”廣東人的廣東”的願景
該建築十友堂長期為嶺南大學農學院大樓,20世紀30年代曾內設博物館。現在是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辦公樓。
爪哇堂(Java Hall):華僑集資贊助嶺南蓋學生宿舍
爪哇堂(Java Hall),該建築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1918年設計,於1920年動工。當時是大學第一學生宿舍。
嶺南大學為紀念爪哇華僑對大學教育事業的熱誠相助,遂命名為爪哇堂。
1919年,鐘榮光先生時任嶺南大學副監督,赴印尼爪哇各地向華僑募捐建造大學宿舍的經費,得到爪哇總領事歐陽祺、中華商會會長丘燮亭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郭天如、陳穰、陳三九協助募款,華僑賈領事、劉薇嵐、陳三英、簡玉階、丁廣柱、王連進等十余位亦於募捐期間鼎力支持。
國父曾說過”華僑是革命之母”感謝華僑對革命的支持,在嶺南大學,感動海外華僑,讓他們捐款助學是鍾榮光先生的努力。
爪哇堂初為大學第一寄宿舍,與榮光堂(第二寄宿舍)、陸祐堂(第三寄宿舍)同為大學寄宿舍。
乙丑進士牌坊:380年的老古蹟表揚廣東之光
這座牌坊建於明建于明朝崇禎八年(1635年),為表彰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年)遠在中國南方的廣東有七位貢生同榜高中進士:梁士濟(南海縣人)、李覺斯(東莞縣人)、羅亦儒(番禺縣人)、吳元翰(順德縣人)、岑之豹(順德縣人)、尹明翼(不詳)、高魁(石城縣人)而建立。所以是紀念1625年的"廣東之光"囉!
乙丑進士牌坊原立於廣州鬧市中華中路,因為城市的發展,交通的繁忙,在1947年與其四座牌坊都遭到遷移的命運。
嶺南大學負責人認為該牌坊紀念的是明代進士梁士濟等為官清正廉明,可激勵學子上進,所以接納安置在格蘭樓西側。並且把牌坊遷入校園落成之日定為大學的「勵學日」,讓學生學習有更上一層樓的目標。
此牌樓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敲毀,石材散落。1999年由香港嶺南大學校友捐資修復,在逸仙路西側十友堂之北重建這座三間四柱五樓之牌坊。
廣州市在清初有十幾座牌樓,鴉片戰爭後倖存五座。1947年擴寬馬路則拆遷各處。有兩座毀於文化大革命,另兩座再次因擴大而拆毀,今日僅存中山大學校園中的乙丑進士坊,還保留了這個古老城市的記憶。
八角亭(Fruit Kiosk):昔為藝徒果店
站在乙丑牌坊前穿透往西望去,綠籬後有個中國式小亭,特別的是有兩層屋頂。原來這就是八角亭。設計者是洋人哩!由上海佈道團建築師事務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設計師艾德蒙茲(Jas. R. Edmunds Jr.)于1919年設計,同年落成。
八角亭初為藝徒果店,以盈利用作嶺南大學學生青年會開辦藝徒學校的經費。
我看這是最近整修的,牆壁粉刷潔白,除了紅磚柱空無一物。看來依牆閱讀的、繞著行走的、打拳練功的都是社區民眾、正是一個好角落!
模範村建築群(Permanent Model Village):教師宿舍區
經過八角亭往南走,一群可愛的房子出現,看來都是空屋,看規模不是教室,是住宅,每棟之間有空地。雖是空的又好像整修中,將來會是甚麼用途?供旅遊學院學生實習的小賓館?
這是資料上顯示的讓模範村建築群(Permanent Model Village),又稱西區住宅,以校友捐贈與學校撥款相結合的方式興建,作為嶺南大學中西教員的住宅,在1915-1930年間先後建成十餘棟村屋。現存13棟。
據文獻記載,模範村每棟建築基本不超過萬元,“而屋有兩層,上為宿所及露臺,下則客堂、膳室、浴房、廚所、儲藏室皆具。屋外留地數弓,花圃菜畦,隨意開闢。將來擬建築十間為一列,屋之距離各數丈”。因其代表當時教師住宅的小洋樓模式,故名曰“模範”。
這樣的教師宿舍,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供一個小家庭使用,又在校園裡實在太好了!
照片左下圖那一排像是農是職業科的農場工人宿舍,是連棟的,每個單位空間小。也在整修中。
永芳堂:孫中山紀念館,十八先賢立廣場
永芳堂在懷士堂西北角綠草地的西方,永芳堂稱不上古蹟,1990年才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團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先生於捐資1千萬元人民幣興建。
資料上說:一樓是是圖書館、閱覽室,二樓是辦公室,三樓是孫中山紀念館,四樓是展覽廳和中大校史展覽廳。我們到達時門都是鎖著的,登上樓梯從柵欄望內望去,地板門窗整體環境好像很久沒清理,而蹲下來仰角拍照才看到"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相較於整個校園大多是紅磚綠瓦的建築,這棟新一代貼著白磁磚的建築有寒涼的感覺。此時更佩服校園裡其他不同時期不同建築師建造的房子竟能如此風格統一的和諧。
站在台階往下望,更覺得門十八先賢立兩旁原有教化的意義,但成了停車場實在凌亂,這十八先賢不但無法令人親近瞻仰,還覺得十八先賢訪礙交通了呢!!
永芳樓前廣場有近代中國十八先賢銅像,由姚美良捐資100萬元興建,十八先賢兩邊布局,以歷史順序為序。兩組銅像東而西,依序為:
北列:林則徐、魏源、黃遵憲、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蔡元培、孫文
南列:洪秀全、容閎、馮子材、嚴複、譚嗣同、秋瑾、詹天佑、張謇、黃興。北列:林則徐、魏源、黃遵憲、鄧世昌、康有為、梁啟超、章炳麟、蔡元培、孫文
我將每位先賢塑像基座背面的說明摘錄下來,如果是您,要怎麼寫說明牌呢?
如果是您,要選出重要18位影響人,你會選誰?
當然要先定義時代,哪一年至哪一年?不要踩到地雷!
要定義領域,要十八領域各取一人?或是選幾個領域各選幾人?那要那些領域?
在校園裡的銅像要偏向哪些領域?
當然要先定義時代,哪一年至哪一年?不要踩到地雷!
要定義領域,要十八領域各取一人?或是選幾個領域各選幾人?那要那些領域?
在校園裡的銅像要偏向哪些領域?
我邊看邊想,這是怎麼選的?誰來選的?
中國那麼大,我以為是以嶺南人士為主或以廣東為主,那也很好呀!想想嶺南校長鍾榮光先生曾經說過:"廣東人的廣東"這絕不不是所有中央不愛聽的話,有鼓吹獨立的意思,而是每一個地方都要建立特色發展特色、每一個地方的各界領導都重視本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實力不拖累其他立方,才能協助其他地方,這不就是民族主義強調的嗎!?
中國那麼大,我以為是以嶺南人士為主或以廣東為主,那也很好呀!想想嶺南校長鍾榮光先生曾經說過:"廣東人的廣東"這絕不不是所有中央不愛聽的話,有鼓吹獨立的意思,而是每一個地方都要建立特色發展特色、每一個地方的各界領導都重視本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和實力不拖累其他立方,才能協助其他地方,這不就是民族主義強調的嗎!?
話說回來,在一個建築前的廣場羅列兩排塑像並不美觀。永芳堂前到逸仙路好大的廣場,美麗的草坪沒有停車場就是最好的布置。如果一定要有所建樹,想一想該如何造景?
結語
到一個歷史悠久的校園倘佯,每一棟建築都有故事,共同點是都是愛,都是海外人士、校友為"嶺南"這個招牌的奉獻。
在公立學校服務的人,經費來自政府,很難體會私人辦學,經常的支出、教職員工的薪水、學校的發展建設等等都是錢錢錢,從一開始創校美北長老會紐約董事局就是向各界募款興學,鍾榮光先生從受命募款,到主動積極為建設一個華人的大學而四處奔波向華人募款、進而校友回饋母校捐款,點點滴滴造就這麼一個學風鼎盛、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為己任的校園。中山大學進入這樣的環境六十年一定也受益於這樣的氛圍。
我們的漫遊參觀,沒有導遊,沒有先備知識,就是逛,回來閱讀資料才知道那麼多故事,如果做好前功課一定可以應證資料所記載的建築。
最後以3月9日在中山大學北門珠江邊的合影與1938年6月嶺南大學的老照片留作此行的紀念。我們站的位置就是當年嶺南碼頭,那一棟棟中西合璧、紅磚綠瓦的建築,給珠江添了美麗的景色!
最後以3月9日在中山大學北門珠江邊的合影與1938年6月嶺南大學的老照片留作此行的紀念。我們站的位置就是當年嶺南碼頭,那一棟棟中西合璧、紅磚綠瓦的建築,給珠江添了美麗的景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